急性冠脉综合征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含量的变化与意义
发表时间:2012-05-22 浏览次数:435次
作者:张朝雷 张明亮 魏淑环 公兰兰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 目的:细胞间粘附因子(sIC A M -1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A CS ) 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28 例A CS [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 A P )13 例,急性心肌梗塞(A MI)15 例] 患者及25 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sIC A M -1 含量。结果:A CS 患者的sIC A M -1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P < 0105 ),sIC A M -1 的水平在A MI 与U A P 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IC A M -1 可以作为无创伤性的,检测不稳定冠脉斑块的指标,可预测A CS 的发生。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细胞粘附分子,心肌梗塞,心绞痛,不稳定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药品:细胞间粘附子检测试剂盒(大连泛邦生物工程公司),肿瘤坏死因子检测试剂盒(北京东亚放免所),内皮素检测试剂盒(北京东亚放免所);主要仪器:洗板机,离心机,G L20 A 全自动高速冷冻离心机,4 ℃普通冰箱,可调微量加样枪(2 , 30μl)(法国吉尔森公司),25 ℃水浴保温箱, 37 ℃恒温箱,γ 记数议(上海手术器械厂),酶标仪(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12 ×75 m m 一次性带帽的聚苯乙烯试管。
选择2004 年7 月, 2005 年7 月在佳木斯大学一附院循环一科住院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 CS )患者28 例,男13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5710 ±6110 )岁,其中(A MI 15 例,U A P 13 例)。A MI诊断标准:根据W H O 标准;持续典型胸痛30 min以上,有A MI 典型心电图演变,心肌酶谱动态改变;U A P 的诊断标准:近48 h 内有静息或自发性心绞痛,发作至少一次, 同时伴有心电图T 波改变,但无心肌酶谱变化。所有病例排除糖尿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疾病,肾脏及肝脏疾病等。对照组:25 例,为我院临床体检正常者。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的A CS 病人和对照组常规采集一般临床资料, 计算体重指数。A CS 组病人入院即刻(未治疗前)采血,正常对照组在晨起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10 ml,2 500r/min 离心15 min , 分离血清,-20 ℃低温保存待测。sIC A Ml 的测定:(1 )分别加入5μl 标准品,5μl 已稀释血清于反应板中,轻轻混匀10 秒;(2 )每孔加入200μl Biotin 抗IC A M -1 ,轻轻混匀30 秒,37 ℃温育30 min ;(3 )洗板:甩尽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涤反应板并去除水滴(在厚叠吸水纸上拍干),这样反复洗涤5 次;(4 )每孔加入200μl 辣根过氧物酶,轻轻混匀10 秒,37 ℃温育30 min ;(5 )洗板:甩尽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涤反应板,并去除水滴(在厚叠吸水纸上拍干)这样反复洗涤5 次;(6 ) 每孔加入100μl T M B 显色液,轻轻混匀10 秒钟, 置暗处室温温育20 min ;(7 )每孔加入100μl 终止液,轻轻混匀30 秒钟,15min 内在450n m 处读光密度(O D )值;(8 ) 以O D值为纵坐标,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根据血清样品的O D 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10 软件,计算机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珚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P < 01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 MI )、收缩压(SBP )、舒张压(D BP )、尿素氮(B U N )、肌苷(Cr )和尿酸(U A )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2.2 A CS 组IC A M -1 含量的变化
表2 表明在A CS 组, 或是A MI ,U A P 组的IC A M -1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P < 0105 ),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 论
近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A CS 的发生取决于冠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1 ]。因此人们对急性心肌缺血发病机制的认识由过去重视斑块大小、冠脉狭窄程度的“冠脉腔学”转向注意斑块本身特征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临床由于斑块破裂造成A CS 的占60 %, 80 %,斑块破裂, 成为U A P 、A MI 和猝死(SC D ) 共同的主要病理基础。由此可见, 决定A CS 预后的是斑块的“质”而不是“量”[2 ,3 ]。
IC A M -1 是粘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superfamily )成员,含有5 个Ig 样区段,其分子量85 000 , 110 000 。正常情况下,在血管内皮上有微量表达,在受炎症分子或内毒素等作用后,其表达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的趋边滚动和向内皮下基质的游走。其配体主要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 A1 (C D 11a/C D18 )。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
白细胞变形能力,白细胞粘附功能以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sIC A M -1 ) 水平明显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4 ,5 ]。尽管已经知道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皮中会出现IC A M -1 水平的明显上升,但直接测定内皮细胞上的IC A M -1 ,在临床上很难进行。目前已知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可以脱落下来形成血液中的可溶性粘附分子
(sA M )。有报道指出,血液的sIC A M -1 来源于内皮细胞上脱落的IC A M -1 , 而且两者水平是一致的[6 ],故检测血液中sIC A M -1 水平可反映其在血管内皮中的水平。
本实验发现A Ml、U A P 组sIC A M -1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105 ),提示IC A M -1 与A CS关系密切。现在大量研究证明多种粘附分子共同介导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粘附、渗出,这一过程分为3 个阶段: 首先, 受损内皮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 N F )-a 、IL -1 等炎性因子,上调选择素(se2lection )、IC A M -1 、V C A M -1 等粘附分子的表达,起初是selectin 介导T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滚动,但不足以令其牢固粘附,只能令白细胞速度减慢,以获得足够的时间被活化、趋化;第二阶段,活化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在T N F -a ,IL -1 、干扰素(IF N ) -γ 等炎性因子作用下,迅速大量表达V C A M -1 和整联蛋白(inte2grin )[6 ,7 ],诱导细胞间的识别和特异性结合; 第三阶段,与内皮细胞牢固结合的白细胞穿过内膜,从而完成了渗出的全过程。单核细胞进入内膜下,转变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入脂质,并大量分泌炎性细胞因子T N F -a ,IL -1 ,IL -6 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受激因子(G M -CSF )、转化生长因子(T G F )-p 等,前者进一步刺激内皮表达粘附分子而募集更多白细胞浸润,后者促使其自身增值,增强局部炎症反应, 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从而刺激内皮素(E T )浓度增高。E T 可促使血管内皮强烈收缩,产生缺血性坏死,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 N F -a等细胞因子增加,而T N F -a 等反过来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胞毒性作用,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刺激内皮细胸迅速大量表达IC A M -1[8 ],从而导致A CS 的发生, 发展。在A CS 监测IC A M-1 的水平,有利于判断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并可间接判断A CS 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干预。
【参考文献】
[1 ]Franz JN ,Istvan K ,Dickfeld T ,et al.Recovery of m yocardial perfusion in acute m yocardialinfarction after successful ballon an2 gioplasty and stent in the infarct2related coronary [J ].J A m Coll Cardiol,1997 ,30 :1270 -1276 .
[2 ]Lierde JV ,DeGeest H ,Verstraete M ,et al.A ngiographic as2 sessment of the infarct2related residua coronary stenosis after spontaneous or therapeutic thro m bolysis [J ].JA CC ,1990 ,16(7 ):1545 -1549 .
[3 ]Veen G ,M eyer A ,Verheugt F W A ,et al.Culprit lesion mor2 phology and stenosis severity in the prediction of reocclusion after coronary throm bolysis :results of the A P RIC O T study [J ].JA CC ,1993 ,22 :1755 -1762 .
[4 ]黄 炜,陈清枝,燕宪亮.冠心病患者细胞粘附分子-1 变化的研究[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 ,13 (5 ):416 -420 .
[5 ]杨立森,石学宁, 贾绍斌,等.可溶性粘附分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心脏事件的关系[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 ,
12 (4 ):297 -299 .
[6 ]H wang SJ ,Ballantyne C M ,Shrrett A R ,et al.Circulating ad2 hesion m olecules V C A M -1 ,IC A M -1 and E -selectin in carot2 id atherosclerosis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ses :the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 m unities (A RIC )study [J ].Circula2tion ,1997 ,96 (12 ):4219 .
[7 ]周华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细胞间粘附分子[J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 ,18 (4 ):152 .
[8 ]张进虎.粘附分子与冠心病[J ].心血管病学进展,1997 ,18 (1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