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644次

作者:阮洪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CD34蛋白的表达,以CD34阳性血管数作为微血管密度(MVD),以镜下200倍视野范围内任选不重复的5个视野,计数阳性血管数。[结果] 所有胃癌组织中的平均MVD为54.90±2.61个/mm2;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者(t=3.91,P<0.001),MVD值与浸润深度(t=6.41,P<0.001)、血管侵犯(t=7.96,P<0.001)、淋巴结转移(t=8.45,P<0.001)、远处肝转移(t=7.65,P<0.001)和腹膜转移(t=10.46,P<0.001)显著相关;MVD值≥54.9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48±2.42个月,显著低于MVD值<54.9个/mm2患者的44.70±4.68个月(t=2.83,P<0.01),MVD值≥54.9个/mm2患者的5年生存率6.2%(17/47)显著低于MVD值<54.9个/mm2患者的38.5%(6/71)(χ2=12.14,P<0.001)。[结论] MVD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胃肿瘤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肿瘤生长依赖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肿瘤恶性行为及转移的发生有关[1]。近年来,关于恶性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常用因子Ⅷ相关抗原、CD31、CD34等染色来显示微血管,其中以CD34标记较为理想[2]。我们使用对CD34染色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临床抗转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外科1990年10月~2000年11月间术前未经抗肿瘤治疗的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石蜡标本118例,均有5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患者男性79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7.6岁(38岁~78岁)。按WHO 2000年胃癌分类标准:管状腺癌39例,乳头状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37例,印戒细胞癌11例,黏液腺癌12例;高、中分化癌70例,低、未分化癌48例;T1期21例,T2期26例,T3期45例,T4期26例;有血管侵犯89例,无血管侵犯29例;有淋巴结转移84例,无淋巴结转移34例;无远处转移63例,腹膜转移35例,肝转移20例。

    1.2   方   法

    从病理档案中观察每例标本的HE染色切片,挑出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实验。所有组织蜡块均连续切片,切片厚约5μm,多聚赖氨酸防脱片。制成的切片置于70℃烤箱内烤2~3h,放入58℃烤箱过夜。烤好的切片用锡纸包好,于4℃冰箱或室温中保存,备染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试剂:CD34(鼠抗人)和SP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4工作浓度为1∶100。免疫组织化学步骤: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操作按说明书进行,主要包括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抗原修复、3%H2O2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山羊血清封闭、滴加一抗、二抗及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复合物、DAB显色、复染封片。

    1.3   判断标准

    肿瘤组织内MVD计数原则:①与邻近的微血管、肿瘤细胞或其他结缔组织成分不相连的标记为棕色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作为一个可计数的微血管。②可能源于同一血管、只是位置不同的血管内皮细胞均作为独立的微血管。③血管腔及红细胞不是确定微血管的依据。④肿瘤硬化区、肿瘤细胞稀少区及邻近良性组织区域的微血管不进行计数。⑤肌层较厚及管腔面积大于8个红细胞直径的血管不计数。肿瘤组织内MVD的计算:首先低倍镜下扫视整个组织切片,找到内皮细胞和瘤细胞染色清晰,背景对照良好,微血管数量最密集,肿瘤细胞分布最多的视野,然后根据以上原则,在200×视野范围内任选不重复的5个视野,计数阳性血管数,以CD34阳性血管数作为微血管密度(MVD),并用x±s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对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差异性,检验水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MVD的分布及定量

    血管内皮细胞CD34染色阳性,癌组织内及癌巢周围多量微血管呈棕黄色至棕褐色,深染,逗点状、小管状或条索状(见图1、2)。在所测118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VD计数经检测符合正态分布,范围20.23~90.71个/mm2,均值54.90±2.61个/mm2,以其均数54.90个/mm2为界,高者53例(44.9%),低者65例,占55.1%。

    2.2   MVD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浸润性生长、T3~T4期、有血管侵犯及有淋巴结、肝脏和腹膜转移的胃癌组织的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T1~T2期、无脉管侵犯及无淋巴结、肝脏和腹膜转移者,低、未分化与中、高分化胃癌组织的MVD值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MVD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以118例胃癌标本MVD均数(54.90个/mm2)为界,将患者分为高MVD(MVD≥54.90个/mm2)和低MVD(MVD<54.90个/mm2)两组。MVD<54.90个/mm2和≥54.90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4.70±4.68个月和24.48±2.42个月,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2.83,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6.2%(17/47)和8.5%(6/7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2.14,P<0.01)(见图3)。

    3   讨   论

    已知肿瘤的形成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肿瘤无血管生成的克隆性增殖期和伴有血管生成支持肿瘤持续生长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3]。血管形成是一个多种调控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在炎症、妊娠等条件下,体细胞产生正、负两种调控因子,它们相互作用调控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也产生某些血管形成因子如bFGF、VEGF等,引发肿瘤的血管形成,并对其生物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4]。在我们的研究中,MVD与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然而,MVD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大,且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为高,此外,MVD在有远处转移患者比无远处转移患者有升高趋势,结果与有关相应报道相似[5,6]。因而,肿瘤进展阶段新生血管化导致的血液供应增加是恶性倾向增加的最有力提示。

    在本组实验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胃癌肿瘤组织内部的微血管分布没有规律,常浸润性地散布在瘤巢内而不是集中分布在肿瘤间质组织中,这表明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形成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进行,形成的新生微血管与正常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使它们比正常成熟血管更易被肿瘤细胞穿透,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可以认为肿瘤的侵袭能力与血管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肿瘤血管数越多,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的机会就越大,检测肿瘤的血管形成能力可以部分反映肿瘤细胞的侵袭扩散能力。

    方义湖等[7]报道随MVD增加,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成率下降,MVD的增高与结直肠癌的预后不良相关。我们对胃癌患者随访观察表明,高MVD组患者比低MVD组预后明显不良,高MVD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VD患者,因此,肿瘤血管形成可成为判断恶性肿瘤预后的有用预测指标。我们检测MVD的意义在于探讨抑制微血管生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对血管依赖的深入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可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陆梅, 陈泽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6):844-846.

[2] Kimura H, Nakajima T, Kaqawa K, et al. Angiogen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s evaluated by CD34 immunohistochemistry[J]. Liver, 1998, 18(1):14-19.

[3] Yonemura Y, Fushida S, Bando E, et al. Lymphangiogenesis and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3 in gastric cancer[J]. Eur J Cancer, 2001, 37(7):918-923.

[4] 王元宇, 叶再元, 赵仲生, 等. 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7, 10(3):269-273.

[5] 明学志, 尹浩然, 朱正纲, 等. 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与病变进展及预后的关系[J]. 江苏医药杂志, 2003, 20(1):26-29.

[6] 王粉荣, 李荣, 宋政军. 肿瘤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7(6):578-581.

[7] 方义湖, 黄琼, 邓红, 等. 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对结直肠癌的预后意义[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7, 23(1):17-2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