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羊膜对牙槽骨拔牙窝植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表时间:2014-07-31 浏览次数:1079次
牙槽骨缺损是口腔临床常遇到的问题,如牙槽突裂,牙周病及牙种植,均涉及到牙槽骨骨量不足,这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研究的热点之一。引导骨再生(GBR)技术的出现已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学者将GBR和(或)骨移植联合修复骨缺损取得了理想效果。骨移植可修复牙槽裂,解决牙周及牙种植骨量不足,但是骨移植修复缺损后常常出现移植骨吸收、感染及坏死,创口裂开,移植骨外露等并发症,未能使骨缺损区恢复足够的骨量,导致手术失败。降低骨再吸收,提高骨保有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临床医师一直探讨的热点。羊膜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应用于基础及临床已以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尚未见羊膜对牙槽骨植骨影响方面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兔拔牙窝自体骨移植,植骨面进行羊膜移植,探讨羊膜对牙槽骨植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植人材料及设备生物羊膜(江西生物瑞济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HEINE手术放大镜(德国海尼公司),Finesse325轮转切片机(广州攀俊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OlympusCX31显微镜(lym-pus公司)。 1.2实验动物及分组12周龄本地白兔(由南昌大学动物科提供),体重1.5-}-2.0kg,共12只·A组随机选取6只,拨除右侧上领第1,2前臼齿,拔牙窝使用牙眼覆盖,再将12只兔随机分为B,C组,拨除左侧上领第1,2前臼齿,B组行自体肋骨移植牙眼覆盖,C组行自体肋骨移植+羊膜牙眼覆盖(牙跟剔除骨膜,避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好地监测羊膜的作用)。行双侧手术的同期进行,即A,B,C组每组6侧。 1.3方法 1.3.1手术方法及标本的制取采用10-}-15mg;kg氯胺酮肌注全麻,常规消毒铺单,自制开口器开口,先用口腔探针分离第一、二前臼齿牙跟,再用牙跟分离器挺松前臼齿,乳牙钳拔除,拔牙窝大小约4.0mmX3.}mm,A组拔牙后松解牙跟直接缝合。 B组则在A组的基础上.切取右则第8肋骨长约2.5^-3.5cm,并将肋骨剪成。.5^-1.0mm大小颗粒状,迅速植人拔牙窝,并稍压紧植人的骨颗粒。填至牙槽晴平齐,最后缝合牙跟oC组则在B组基础上再剪取一块大小约5.0mmX4.5mm羊膜覆盖植骨面,周边位于牙跟下方.四周8一0缝线叠瓦状缝合固定于牙眼,再将两侧已刮除骨膜并松解的牙眼缝合关闭创面。双侧手术的同期完成。所有手术全部由一人操作术后抗炎治疗3d,12周处死,1000甲醛溶液中固定制取标本。 1.3.2大体观察肉眼观察A,B,C组上领第一、二前臼齿拔牙创牙酿及牙槽骨愈合情况。 1.3.3X线摄片观察及测量将所有上领骨标骨从正中矢状锯开,分组编号,全部平铺,在同一张X线片普通摄片,X线投射参数为:42kV,200mA,O. 08s,30cm。进行X线分析,观察各组牙槽骨成骨情况,骨密度,骨量及外形。并进行X线数字射影,用pacs3.0系统进行测量,测量拔牙创改变高度,自第一、二前臼齿牙槽峭最低点画一平行于正常牙槽岭的直线,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拔牙创改变的高度。 1.3.4组织学观察及测量所有兔头颅标本固定后,经脱钙、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等制片。然后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骨小梁成骨J晴况。计算牙槽峪创面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每张切片均在10X10视野下选取拔牙创内外侧正中位置植骨面表面水平方向的连续5个视野,将10X10计数方格(方格大小1mm)的一边与创面表面平行接触,其它部分与创面下方骨髓腔接触,计算骨小梁的面积比。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新生骨骨小梁的面积百分比一新生骨小梁所占的方格面积/方格总面积。最后取三个视野下骨小梁面积的平均值。 1.3.统计学处理将测量数据采用spssl3.。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工_SD检验,比较各组显著性差异,YGO.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体观察所有标本拔牙创均已牙龋覆盖,创面愈合良好,无感染裂开,无牙槽骨外露拔牙窝均己愈合A组牙槽蜻部分新生骨样组织隆起,表面凹凸不平,点状小坑,不光滑,大量纤维结缔组织,与牙眼组织粘连,难以剥离,B组牙槽靖见新生骨样组织,见表面稍粗糙,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牙酿组织少量粘连.可剥离,C组羊膜均已吸收,牙槽峙表面光整,纤维结缔组织不明显,牙酿组织少许粘连,易剥离.但较正常牙跟粘骨膜覆盖稍困难,见图to2.2X线摄片分析 2.2.1牙槽骨X线片观察A组:牙槽密度不均匀,部分骨质硬化,牙槽靖不光整,部分有中断现象。 B组:牙槽骨质硬化明显,见少量小片状低密度区,牙槽岭不光整、毛糙。C组:牙槽骨质硬化明显,仅见点状低密度区,牙槽晴光整、连续,见图1. 2.2.2拔牙创改变高度经统计学分析,3组拔牙创改变高度C组<B组<A组(表1,则说明术后12周3组牙槽峭剩余高度C组>B组>A组。 2.3组织学观察 2.3.1HE染色结果拔牙创面骨痴:A组:牙跟覆盖组见创面骨痴未融合成块,骨小梁纤细,骨量少,间质胶原纤维疏松,见破骨细胞,大量毛细血管;B组:植骨牙眼覆盖组见骨痴融合成块覆盖创面,骨痴薄,骨小梁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穿插其中,见散在骨颗粒,见破骨细胞,少量毛细血管;C组:植骨羊膜牙跟覆盖组,骨痴融合成块覆盖创面,骨痴厚,骨小梁宽大、排列规则,胶原纤维致密,未见散在骨颗粒,未见破骨细胞,见图2一图7. 3讨论 人羊膜是从细胞滋养层衍化而来,是两层胎膜的内层。表面光滑,半透明,有韧性及弹性,无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厚度为0.02-0.05mm,是人体最厚的基底膜。羊膜不表达HLA-II类抗原,抗原性极低,用于异体移植时一般不产生排斥反应咬。羊膜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材料,具有抗微生物的特性,降低术后感染,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愈合。口腔领域将羊膜用于溃烂面覆盖、牙眼缺损修补、前庭豁膜修补、愕部硬软组织缺损修补工及与瓣联合用于口腔组织重建,取得了一定成功。本这实验首次将羊膜运用于牙槽骨,观察羊膜对牙槽骨植骨的影响。 大体标本观察实验羊膜组拔牙创未出现红肿感 染化脓症状,愈合良好,也未出现排次反应。羊膜组牙槽骨表面光整,纤维结缔组织较牙眼覆盖组及植骨牙跟覆盖不明显。本实验之所以选用羊膜,在于应用它的抗微生物,降低术感染作用,抑制纤维化作用,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功能,羊膜主要由羊膜上皮和羊膜间充质两类细胞组成.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主要分泌工型和m型胶原蛋白、层粘连几蛋白和纤维结合蛋白。hAMCs表面标志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都表达典型的间充质细胞标志。羊膜间充质细胞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达软骨特异性的II型胶原蛋白X13。最近Alviano等1}},Soncini等仁1.}-,报道可诱导hAMC's分化成软骨细胞。有学者诱导hAMCs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到成骨细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和钙盐沉积现象r16-,。以上报道了hAMCs具有分化成软骨及成骨细胞的潜能,研究表明hAMCs有望成为骨及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新的来源. VishwaKarma在其动物实验二19;及范家伦等在髓关节成形术后活检均证实植人羊膜可化生纤维软骨、透明软骨。本研究C组兔拔牙窝行自体肋骨移植,并于植骨面覆盖一层羊膜,隔离软组织对植骨的影响,术后12周测量C组拔牙创改变高度最低,创面新生骨骨小梁宽大,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最大,成骨量最多,同样也表明羊膜有成骨及成骨引导作用。 实验A组拔牙窝的愈合有4个阶段:拔牙创出血和凝血块形成,凝血块机化,骨组织的修复及上皮覆盖拔牙创。实验A组经过血凝块机化成骨。实验B.C拔牙窝行自体肋骨移植。自体骨移植无抗原性及排斥反应,为骨缺损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成骨细胞,并且为骨生长提供支架材料,疗效最肯定,被认为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本实验采用的是兔自体肋骨颗粒骨移植,属于单纯游离骨移植,单纯游离骨移植的愈合即植人骨逐渐被吸收,新牛骨逐渐长成。愈合过程中,在显微镜下可见移植骨处有较多的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聚集,并不停地吞噬骨块组织和再造新的骨组织,直到最后新的活的骨组织完全代替植人的骨块组织,但是移植骨可发生部分或完全吸收。本实验B,C组采用兔自体肋骨颗粒骨移植,无排斥反应,排除干扰因素,使手术可行性更大。给宿主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提供了直接细胞长入框架,引导细胞快速长人,减少或缩短血凝块机化期,直接进人骨形成期。 本实验结果X线观察羊膜组牙槽骨质硬化较其它2组明显,仅见点状低密度区,牙槽峪光整、连续。组织学观察羊膜组骨小梁较其它2组宽大,创面骨小梁融合成块并覆盖创面。表明羊膜组牙槽骨成骨效果更好。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一先是羊膜覆盖植骨面起屏障作用,隔离植骨面外周软组织牙跟的直接接触,避免牙耀释放出部分生物因子干扰成骨过程,其次羊膜组织作为一种生物支架,作为骨细胞载体,引导骨组织再生,最后羊膜的直接成骨作用。本实验选在拔牙窝植骨,拔牙窝四周有骨壁支持,牙槽内外两侧有骨膜存在,与牙槽骨的常见缺损有区别,如牙槽裂内外侧缺乏骨及骨膜的支持营养作用。有关羊膜在牙槽骨缺损的临床实际应用的差异需进一步探讨。 本实验组行羊膜移植,主要利用羊膜的支架骨传导作用,及hAMCs分化成软骨及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兔拔牙窝牙槽骨植骨,植骨面行羊膜移植,能促进骨的愈合,减少骨的吸收,可作为GBR技术可供选择的屏障膜之一。羊膜是胎盘内膜,人生产后胎盘被丢弃,不存在伦理学问题。 但目前市场生物羊膜的价格昂贵.临床羊膜的应用应结合患者经济条件,为患者做出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Lawson VG. Oral cavity reconstruction using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nd amnion [J]. Arch Otolaryngol, 1985.111(4):230一233 Kesting MR, Loeffelbein DJ, ClassenM,et al. Repair oforonasal fistulas with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in minipigsr[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1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