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发表时间:2014-07-15  浏览次数:965次

颈动脉体瘤Ct·aroⅡdbodyttl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细胞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因其少见,各单位无法在短期内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我们搜集近10余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13个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资料,并结合大量颈动脉体瘤影像学文献资料,对该肿瘤影像学特征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1999年6月~2012年1月南京军F区总院口腔科和南京同仁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颈动脉体瘤病例共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确7岁,中位年龄硐2岁;左侧6例,右侧5例;双侧1例;病程2月~⒛年;肿块大小2cm×3cm烟cm~12cm×8cm×7cm,平均4.9cm×4.9cm×46cm,1例为乩amlDinI型,5例为乩amblinⅡ型,6例臼侧)为bllambhnⅢ型。2影像学检查12例中3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①Sω,另1例行CT平扫+增强;2例外院CT平扫,其中l例再行EBCT+三维重建,3例行CT平扫+增强+MRI检查,4例行双源CT+三维重建。结果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二维图像:测量瘤体大小,边界尚清楚,但未见明确包膜。肿块呈实性中低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短条状低回声。肿块紧邻颈总动脉分叉,向上及两侧延伸。特征性表现是颈`总动脉分叉处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受压移位,颈内动脉多向侧后方移位,颈外动脉多向前中部移位。肿块较大时,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也受压变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像):颈动脉体瘤可显示瘤体内多血供的特点,瘤体内探及较多血流信号,呈条状、棒状,颈内、外动脉彩色血流流经瘤体周边或穿行于瘤体中,并可见动脉细小分支进入瘤体内。脉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主要为动脉性血流频谱,呈低速低阻性血流频谱,最大血流速度⒛~48cm/s,平均阻力指数0.42。2 DSA: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弧形被推向后方,颈外动脉向前内方,颈内、外动脉分叉呈抱球状改变,肿瘤为富血供型(图D,其内较多异常成熟血管网及瘤体染色早,排空延长至静脉期,其内局部浓染及稀疏区,包膜光整,颈内、外动脉未见狭窄,其中1例见甲状颈干分支血管参与供血。3 MRI检查:颈动脉鞘区域可见形态异常信号影,境界尚清楚,周围无水胂,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强度信号,其内可见多个无信号的血管流空影,同侧大血管及喉咽部受压右移,病灶节段内颈内外动脉、静脉完全被包绕。邻近肌肉组织未见受侵征象,注射Gd-DTPA后上述病灶明显强化,境界更显清晰,其内仍可见多个无信号血管流空影。4 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示肿块呈长轴与血管长轴平行的椭圆形或梭形软组织稍高密度影,轮廓清楚规则,边缘较光滑,无钙化,可向咽侧壁突出。肿瘤位于颈内、外动脉之问,将颈内、外动脉撑开。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程度接近动脉血管密度,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增大。5 CTA显示: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为椭圆形或梭形肿块,肿瘤小者未引起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肿瘤较人者将颈动脉分叉角度撑开,颈内动脉弧形推向外后方,颈外动脉向前内方,与肿瘤形成"握球"或"杯口"状。肿瘤的滋养血管丰富,肿瘤表面多个迂曲小血管影。颈内外动脉主干管腔光滑,无受侵征象。肿瘤主要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6影像学特征①肿瘤内血运丰富,多源供血:②偏心性包绕血管生长;③血管被推移。讨论1肿瘤内血运丰富,多源供血颈动脉体主要由I型细胞(又称主细胞或球细胞)和Ⅱ型细胞(又称鞘细胞或支持细胞)组成,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缺氧感知器官,具有高氧耗量相当于9mL/(1OOg·min)、高血流量相当于⒛00mL/(1OOg·min)和低动脉氧差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在较高水平上感知Pao2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颈动脉体I型细胞是感知Pao2降低的细胞,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颈动脉体瘤由颈动脉体增生衍变而来,发生肿瘤后,主细胞和支持细胞排列成巢状,周围有致密的网状血窦凵,肿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仅体积稍大,细胞核异型性较明显,保留有正常副神经节的器官样结构□,病理证实肿瘤主细胞胞浆内含有数量不等的神经分泌颗粒曰,说明仍具有对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的功能,需大量的血运才能维持其内环境的功能稳定,因此,该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必须吸纳周围组织中的血管与瘤体内血管交通,并使瘤体内血管和周围组织与肿瘤交通的血管增生,供其所需。故肿瘤越大,血运越丰富。影像学检查瘤体内丰富的动脉血流囿,有较多异常成熟血管网,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分支,如甲状腺上动脉、枕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咽升动脉、耳后动脉、无名动脉供血D,副,甲状颈干分支囵、椎动脉也参与供血,颈内动脉以起始处多支细小血管供血,也有颈内动脉单独供血及对侧的颈外动脉分支通过颈椎前方参与供血的报道,但尚未发现颈总动脉分支血管直接进入瘤体。对多源供血尤其是远处动脉参与供血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偏心性包绕血管生长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膜和中膜之间,发生肿瘤后,绝大多数为良性,呈膨胀性向外及周围生长,由于受颈血管鞘包裹,胸锁乳突肌压迫,沿鞘内神经血管生长,又将鞘内的神经血管包裹(图3);被包裹的颈内、外动脉管腔可不规则狭窄,颈外、颈内动脉血管可受压变细,因血流部分受阻,近分叉处颈总动脉可不同程度扩张,亦有颈内动脉受压闭锁的报道,根据肿瘤对血管包绕的程度,将肿瘤分为局限型、部分包裹型和完全包裹三型,这三型表明了肿瘤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包裹性生长的特性:①早期(I型),肿瘤小于3cm,未包绕血管;②中期(Ⅱ型),肿瘤大于4cm,部份包绕血管;③晚期(Ⅲ型),肿瘤大于6cm,完全包绕血管。由于肿瘤发生在血管壁上,血管被包绕在肿瘤的边缘,而不在中心,故为偏心性包绕3血管被推移颈动脉体瘤在生长过程中,较小者未引起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和血管推移,较大时才出现分叉角度扩大和血管推移特征。根据颈动脉体位于分叉处的部位和肿瘤大小,决定血管被推移的方向。①在81%标本中,颈动脉体位于分叉处后上壁或其附近囵,发生肿瘤后,动脉被推压延长呈弧形位于肿瘤前外侧,颈内动脉上行过程中,从肿瘤前外侧→外侧→后外侧,颈外动脉以前外移位为主(图5),少数前内移位;②若肿瘤发源于动脉分叉前壁,动脉可被推压延长呈弧形位于肿瘤后内侧;③若肿瘤发源于动脉分叉中间,颈总动脉和分叉部可被包裹于肿瘤中间,而颈内、颈外动脉可位于肿瘤两侧边缘。肿瘤越大,血管被推移越严重,颈内静脉被推移向外,颈内、颈外动脉间距离变大,呈抱球状或烧杯状,前一种形式最常见,后二种形式也可存在。4包膜菲薄少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报道部分肿瘤有包膜,多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文献未描述肿瘤有无包膜或报道部分肿瘤无包膜,而病理学和术中均明确肿瘤有包膜,但包膜菲薄。早期呈斑点样强化,这体现了肿瘤滋养血管的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少数较大肿瘤内未出现该特征。[参考文献]黄庆愿,周其全,高钰琪. 缺氧与颈动脉体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07,(03):374-376.张震康,邱蔚六,皮昕.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2.Ling FJ,Weinrach DM,Eskandari MK. Carotid body tumor A case report[J].Vasc Endovasc Surgery,2004,(02):185-188.张静,崔全才. 颈动脉体瘤的研究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06):463-466.李涤臣. 副神经节肿瘤的病理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01):86-88.邹敬才,荀文兴,张怡.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J].口腔医学,2007,(07):359-361.赵卫,李莉媛,孙学进. 颈部副神经节瘤的DSA诊断研究(附17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02):98-100.姜金利,刘熙鹏,柳登高. 颈动脉体瘤的术前造影和栓塞[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02):121-123.Tapani T,Jukka L,Sami L.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neck paragangliomas[J].Laryngoscope,1997.821.吴洋,陈穗保,肖承江. DSA治疗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03):199-2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