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2%利多卡因与4% 阿替卡因对上颌牙齿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4-03-20  浏览次数:1006次

不可复性牙髓炎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牙髓摘除术,这一术式往往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焦虑。为了实现无痛治疗,此时局部麻醉技术的使用是必须的。大量的局部麻醉药物被应用于口腔领域,其中利多卡因(Lidocaine)是口腔科局部麻醉应用历史较为久而且也是最常见的一种[1]。阿替卡因(Articaine)是阿替卡因/肾上腺素局部麻醉注射剂,用于口腔科的局部麻醉,其在1998年引进我国并推广使用[2]。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与2%利多卡因相比,在一些上颌牙齿4%阿替卡因麻醉效果更优[3]。其他临床试验发现阿替卡因的麻醉效果在统计学上并不优于利多卡因[4]。学者Costa等研究发现阿替卡因和利多卡因在上颌牙齿浸润麻醉时,麻醉效果一样,无明显差异[5]。到目前为止,关于两者麻醉效果孰优孰劣的试验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进一步比较这两种麻醉药物在上颌牙齿不可复性牙髓炎时的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内科门诊因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进行牙髓治疗的患者,90例患者参与这一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所有患者的上颌牙齿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45例)和阿替卡因组(45例)。纳入试验标准如下[6-7]:①患者年龄在18~65岁范围,性别不限。②无亚硝酸盐及主诉阿替卡因、利多卡因或其他局部麻醉药物成分过敏史。③适龄女性患者无身孕及非哺乳期。④近期无使用任何会影响麻醉效果药物者。⑤无肾上腺素及其他医疗禁忌史且全身状况良好。⑥临床诊断为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要行牙髓治疗的上颌牙齿,同时能够明确判断疼痛强度者。男57例,女3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2±10)岁。

1.2麻醉药物和方法:2%盐酸利多卡因组:使用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mg/5 ml)。配制利多卡因含1:100 000肾上腺素注射液[8]。注射剂量1.7 ml,用一次性5 ml普通注射器进行局部浸润麻醉。4%阿替卡因组:使用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碧兰麻(肾上腺素1:100 000,1.7 ml/支)。注射剂量1.7 ml,用一次性5 ml普通注射器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试验进行之前,这两种局部麻醉药物各45支注射器随机分装到两个不透明的消毒信封中,两组患者均由最有经验的医生将麻醉药液回吸后以不超过1 ml/min的注射速度缓慢注射于牙齿根部颊黏膜转折处。该医生实施所有的临床操作程序并参加结果评定,为了减少选择偏见其他操作者如麻药管理者、数据记录者等均各自独立。

1.3麻醉效果和临床观察指标:浸润麻醉前,通过牙髓活力电测试仪获得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齿敏感程度基本信息。为了测试读数有效性,对侧正常尖牙作为内部对照。浸润麻醉后,用棉卷和气枪隔湿牙齿,将涂有牙膏的牙髓活力电测试仪探头尖端置于受试牙齿唇颊面1/3处,每间隔2分钟测试一次读数(最大读数80),训练有素的医生操作并记录读数,直到最大读数为80同时患者无主观感觉,此时定性为麻醉成功[7]。10 min之内没有获得麻醉成功,将从临床试验中排除,定性为麻醉失败。补充麻醉技术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麻醉效果[3]。该法是在纸面上画一条100 mm长的横线,将疼痛分为0~10整数段标尺,具有各种描述性术语,详见图1。患者根据疼痛的主观评价将标记记录到标尺上,为患者出示的标尺无任何描述性术语,以排除患者主观偏见。局部麻醉成功后,根据牙髓摘除的疼痛程度为疼痛分级。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8~10为重度疼痛。疼痛评分均换算成毫米标准数值。无痛治疗是基于术者能够完成治疗且无痛或只有轻度疼痛,在治疗期间一旦患者感受到中度或重度疼痛,再次从该研究中排除在外并定性为无痛治疗失败。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2结果

表1显示两种局部麻醉药物浸润麻醉后,上颌不同部位牙齿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52)。表2显示通过牙髓活力电测试仪进行数据采集,发现两种不同麻醉药物牙髓麻醉成功与失败的例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4)。表3显示牙髓麻醉成功的牙齿当中,上颌不同部位牙齿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P=0.72)。麻醉成功后实施牙髓摘除术,49例患者经历了无痛治疗,其中20例患者接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29例患者接受阿替卡因局部麻醉,其余16例患者无痛治疗失败,排除在该研究之外。无痛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P=0.13),见表4。无痛治疗时所测得的VAS评分换算为标准毫米数显示:阿替卡因组为(10.0±2.2)mm,利多卡因组为(19.7±2.5)mm。麻醉显效时间见表5。

3讨论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临床试验比较了2%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和4%阿替卡因含肾上腺素这两种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大家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1,3-4,6-7]。学者Srinivasan等认为阿替卡因的麻醉效果更优,学者Kanaa等认为两者麻醉效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rinivasan的试验认为,在上颌后牙颊侧浸润麻醉,4%阿替卡因效果优于2%利多卡因。阿替卡因成功率为100%,而利多卡因成功率在前磨牙为80%,在第一磨牙为30%,尤其第一磨牙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本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麻药在上颌牙齿不可复性牙髓炎颊侧浸润麻醉效果无明显性差异,同时分析收集的数据发现患者牙齿在上颌牙弓的位置也无任何差异。笔者的研究结果不同于Srinivasan的试验结果。最新学者的研究结果同样证实,这两种麻醉药物在上颌颊侧浸润麻醉时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这一随机双盲临床试验20例患者参与,研究显示两种麻醉药物麻醉效果非常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麻醉起效、持续时间及疼痛敏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Kanaa等临床试验100例患者参与,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当中有73例麻醉成功(73%),利多卡因麻醉组35例患者成功,阿替卡因组38例患者成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接受无痛治疗的患者为62例(6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目前的研究发现90例患者中麻醉成功65例(72.2%),利多卡因组麻醉成功35例,阿替卡因组麻醉成功成功3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9例患者经历了无痛治疗,其中20例患者接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29例患者接受阿替卡因局部麻醉。该试验的麻醉成功率与学者Kanaa的临床试验非常相似。虽然本临床试验的所有参与者在麻药注射后均诉说嘴唇麻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病例均能麻醉成功。该随机双盲试验以牙髓活力电测试仪最大读数为80同时患者无主观感觉作为麻醉成功的标准。在临床试验开始之前必须测试正常活髓牙齿及目标牙齿的读数,以此作为对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要排除不合试验标准的读数。因为有学者研究证实不可复性牙髓炎时,缺少对活髓牙齿的测试,不能保证牙髓麻醉成功牙齿都能合乎标准[6]。由于对疼痛强度的感知是多因素决定的,故在客观标准上定量和标准化疼痛测量措施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其创始者强调基于受试者对描述性术语的理解,该法能为受试者提供直观判断。虽然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为测量麻醉效果提供了一个有效且有意义的办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许多学者应用这一办法。目前有很多临床试验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强度,鉴于他们的标准来看,该法具有方法合理、概念简单、易于操作及交流无障碍等特点[7,10]。本试验无痛治疗时所测得的VAS评分换算为标准毫米数显示:阿替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的平均值均小于20 mm,均在轻度疼痛范围内。

目前我们的研究证实麻醉平均起效时间利多卡因和阿替卡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有学者的研究报告同样支持这样的结论,他们的研究认为4%阿替卡因含1:100 000肾上腺素上颌颊侧浸润麻醉的起效时间大约为3~4 min,这与利多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非常相似[10]。

总之,就目前的随机双盲试验条件所得出的结论为:在实施牙髓摘除术时,与利多卡因相比,虽然阿替卡因在麻醉成功组及无痛治疗组成功率更高,但是其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有关上颌牙齿阿替卡因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的这一结论再一次在统计学上证实并不成立。

4参考文献

[1]杨旭,陈学前.盐酸利多卡因严重不良反应急救报告[J].吉林医学,2007,29(3):390.

[2]黄旭强.碧兰麻在口腔临床应用概况[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2):354.

[3]Srinivasan N,Kavitha M,Loganathan CS,et al.Comparison of anesthetic efficacy of 4%articaine and 2%lidocaine for maxillary buccal infil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eversible pulpiti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9,107(1):133.[4]Sierra Rebolledo A,Delgado Molina E,Berini Aytis L,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nesthetic efficacy of 4%articaine versus 2%lidocaine in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lock during surgical extraction of impacted lower third molars[J].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2007,12(2):139.

[5]Costa CG,Tortamano IP,Rocha RG,et al.Onset and duration periods of articaine and lidocaine on maxillary infiltration[J].Quintessence Int,2005,36(3):197.

[6]Poorni S,Veniashok B,Senthilkumar AD,et al.Anesthetic efficacy of four percent articaine for pulpal anesthesia by using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lock and buccal infiltration techniques in patients with irreversible pulpiti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J].J Endod,2011,37(12):1603.

[7]Kanaa MD,Whitworth JM,Meechan JG.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4%articaine with 1:100 000 epinephrine and 2%lidocaine with 1:80 000 epinephrine in achieving pulpal anesthesia in maxillary teeth with irreversible pulpitis[J].J Endod,2012,38(3):279.

[8]Fischer HBJ,Pinnock CA.Fundamentals Of Regional Anaesthesia[M].London:Greenwich Medical Media,2004:40.

[9]Oliveira PC,Volpato MC,Ramacciato JC,et al.Articaine and lignocaine efficiency in infiltration anaesthesia:a pilot study[J].Br Dent J,2004,197(1):45.

[10]Evans G,Nusstein J,Drum M,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articaine and lidocaine for maxillary infiltrations[J].J Endod,2008,34(4):3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