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牙发育不良1例
发表时间:2014-03-18 浏览次数:783次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又称阴影牙,是一种牙齿局部性、非遗传性的发育异常,其病变范围广泛,病变牙齿的釉质、牙本质、牙髓、牙囊均存在发育障碍[1]。该病较为少见,无明显的种族差异,女性略多于男性[2]。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于2011年7月接诊了1例区域性牙发育不良患儿,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儿,男,10岁,在替牙期家长发现患儿的右侧上前牙替换异常,近日又发现患儿上前牙唇侧膨隆,2011年7月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临床检查可见患儿体健,智力正常,否认有家族遗传史。父母述患儿乳牙颜色黄,脱落较早。其父母牙齿的颜色、形状和质地均正常。
1.2口腔检查
21、11、12、13均未萌出,11、21处牙槽丰满,唇侧黏膜隆起被纤维样组织覆盖,⒓、13处牙槽嵴凹陷。54未脱落,I度松动,外观正常(图1);其他牙齿发育正常。全口曲面断层片示(图2):11、12、14发育异常,釉质和牙本质较薄,二者的影像相似,缺乏反差,牙冠显示为一模糊轮廓。12、13牙胚几乎未发育,未见完整的牙齿影像。
1.3临床治疗
根据患儿的情况,与其家长沟通后处理如下:拔除12、13牙胚,手术探查11、21牙胚的发育情况,14暂时保留观察;2~3个月后行临时义齿修复,成年后行永久修复。术中发现21、11、12、13形态均异常,色黄,质地柔软,牙根短小,根尖孔开放,遂拔除。术后向患儿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嘱3个月后到修复科修复缺失牙,定期复查。
2讨论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可发生于乳牙列,也可发生在恒牙列,多见于上颌[2]。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损伤,感染,代谢、营养紊乱和维生素缺乏有关[3-4]。该病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口腔疾病,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一种非遗传性牙发育异常。刘波等[5]报道了兄妹同时患区域性牙发育不全的患者,但其父母牙齿发育并无异常。本病例患儿父母的牙齿发育亦未见异常,因此区域性牙发育不良是否具有遗传性需进一步研究。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主要从临床表现、影像学两方面进行诊断[6]。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齿形态异常,牙表面窝、沟较多;病变累及的牙颜色异常、钙化程度低、质地松软[7],牙齿迟萌或缺失,常伴有病变区牙龈肿胀。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牙齿影像模糊似阴影,釉质、牙本质较薄且二者对比不明显[8]。本病例所表现的特征与上述标准相吻合,因牙齿萌出异常及相应部龈膨隆而就诊,与大多数区域性牙发育不良患者的主诉相一致。
与其明确的诊断标准相比,区域性牙发育不良的治疗措施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表现为患牙的保留与否[9]。有学者选择确诊后即刻拔除患牙,还有学者主张待颌骨发育完成后再将患牙拔除。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考虑该病例的年龄及患牙情况,笔者认为即刻拔除患牙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在征得患儿及家长同意后,拔除患牙,择期行临时义齿修复;待患儿颌骨发育完全后,再行永久修复。
总之,区域性牙发育不良的诊断比较明确,治疗措施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多学科会诊的方法,以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