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06-28  浏览次数:693次

  作者:刘春秀,综述,李瑞平,审校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河北 张家口

  【摘要】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某些口腔疾病亦有一定关系。本文从阐述幽门螺杆菌(Hp)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口腔中Hp检测、口腔Hp与胃内Hp关系、口腔Hp与口腔疾病,五个方面进行综述,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关键词】 螺杆菌/幽门;感染;口腔疾病

  慢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人类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d[1]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有报道世界上成人大约50%左右有慢性Hp感染[2]。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菌与人类的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有密切联系[3],这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类口腔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Hp,一定条件下会引起某些口腔相关性疾病,并且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具有某种关系,可能是胃部Hp复发再感染的来源。本文从Hp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流行病学、口腔中Hp检测、口腔Hp与胃内Hp关系、口腔Hp与口腔疾病,五个方面进行综述。

  1 Hp的生物学特性

  在光镜下,Hp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弯曲状细菌,在活检标本或直接涂片中,Hp呈螺旋形、U形、S形或海鸥展翅形,一端有鞭毛,长约2.5~4.0μm,宽约0.5~1.0μm。Hp对酸敏感,有高度的尿素酶活性。Hp的培养条件:动物血液或血清,37℃,pH7.0~7.2,微需氧条件2~7d,可在培养皿上发现针尖大小的无色透明菌落,该菌生化反应不活泼,不能利用糖类,不能还原硝酸盐,不能水解马尿酸。

  2 Hp感染流行病学

  2.1 Hp的感染状况

  Hp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对Hp易感,Hp感染与年龄、地区、人种、社会经济状况、卫生状况、人口密集度、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发展中国家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可达80%~90%,发达国家感染率为38%~40%,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率可高达80%以上,感染的年龄多在3~5岁以前。我国为Hp感染高发区,1992年Mitchell等[4]调查我国广东省1727名41~50岁城市人口,Hp阳性率为78% 。1996年郝理华等[5]报告北京无症状小儿血清Hp总阳性率为34% 。据统计全世界Hp发病率在成年人每年为0.4%,儿童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为每年36%,发达国家为每年2.7%[6]。

  2.2 Hp在人体的分布

  研究显示胃部是Hp的主要贮存地,胃粘膜、上皮、胃液、胃的返流物及胃炎病人甚至婴幼儿的呕吐物、粪便中均检出了Hp的存在。1983年Krajden等[7]首次从胃炎病人的牙菌斑中分离培养出Hp,并推测口腔可能是Hp的第二个重要贮存地。从此口腔内Hp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问题。1993年,Ferguson等[8]首次从9例胃炎患者的唾液中培养出1例具有生存能力的Hp。此后,许多学者相继从牙菌斑、唾液、牙周袋内等部位检测出Hp。

  2.3 Hp的传播

  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数研究认为Hp仅寄居人类,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人间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1997年,意人利学者Tursi等[9]综合前人研究,提出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口—口,胃—口,胃—胃及由医生治疗仪器的传播。

  3 口腔中Hp检测

  3.1 快速尿素酶法(RUT)

  快速尿素酶法一直为临床重要检查Hp的手段之一,是依据Hp具有产生大量尿素酶的情况而建立的[10]。应用该方法,Desai[11]等检测了患有消化不良的43例病人的牙菌斑、胃窦、胃体粘膜中的Hp,检出率分别为98%、67%、70%。国内,宋莉、蒋泽先[12]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医务工作者的牙菌斑中Hp感染阳性率为72.72%,明显高于非医务工作者的牙菌斑中Hp感染的阳性率49.27 %。

  3.2 细菌培养法

  从微生物学角度来说,细菌培养法是当然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条件过于苛求,一般医院缺少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且,多数研究表明,用细菌培养法检测口腔中的Hp,阳性率较低。

  3.3 免疫学方法

  使用单克隆抗体也是检测Hp的有效手段。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最好使用两种单克隆抗体。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使把一个微量培养的Hp细胞加有数百万不同细菌的牙菌斑标本中,也很容易检出免疫染色阳性的Hp细胞[13]。

  3.4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发现和鉴别微生物致病原有力的工具。目前已克隆成功的Hp功能基因包括尿素酶、细胞毒素、热休克蛋白基因等,利用这些基因互补的核酸片断设计PCR引物或探针,进行体外基因扩增或杂交,直接对核酸的DNA进行检测,临床诊断时可获得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少至100个细菌亦可检出。但因受引物的影响,容易产生假阴性。但该方法操作复杂,易污染,费用较高,不宜作为常规检测方法[14]。

  4 口腔Hp与胃内Hp关系

  自1989年从口腔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口腔中Hp与胃中Hp的关系一直是热门话题。研究报告显示Hp传播四种途径:粪—口,口—口,胃—口,胃—胃[9]。因此,口腔中的Hp在胃Hp传播中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Young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口腔中的Hp和胃内的Hp在形态学上并没有区别,其生化特性和免疫特性均与胃粘膜Hp相似,因此认为口腔Hp感染和胃内Hp感染有关[15]。国内危由春等[16],从已确诊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的胃中和口腔中分别检测Hp,结果显示两者分布无差异性。这与胡文杰、曹采方等[17]人对胃病患者口腔用PCR检测Hp的结果相似。说明口腔也是Hp的一个聚集地。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Hp基因结构的认识,分析Hp的基因型有助于研究口腔和胃内Hp的关系。Oshowo[18]用PCR技术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比较了15例胃粘膜和菌斑中的Hp,发现13例两部位菌株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而其中4例菌斑、胃粘膜、十二指肠3处的菌株酶切图谱均一样。

  胃内Hp根除治疗后的复发与口腔Hp有关。目前,临床上在治疗由于Hp引起的胃肠道疾病时,最常采用的是三联疗法[19],但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性,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胃内Hp反复感染与口腔Hp感染有关[20],其原因可能是药物能根除胃肠道内的Hp感染但对于口腔中的Hp作用不明显,这是因为Hp存在于唾液、龈沟液及牙菌斑中,特别是存在于牙菌斑中的Hp,全身用药对其作用甚微。口腔作为Hp的另一个重要储存库,源源不断地将Hp伴随食物送入胃肠道引起胃肠疾病的复发。

  5 口腔Hp与口腔疾病

  某些学者发现胃Hp检出阴性者,口腔内也可能为阳性,这说明口腔Hp并不依赖于胃肠Hp的存在而存在。其实早就有人发现口腔疾病与胃肠疾病关系密切,因而怀疑Hp亦参与到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口腔与消化道在解剖生理学上的密切联系,Hp感染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一直是热门课题。

  5.1 Hp与复发性口腔溃疡(ROU)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相关病因学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陈发明等[21]认为ROU的发病与Hp感染有关。王淑丽等[22]通过研究认为,口腔中的Hp感染不但与复发性口疮的发生相关,而且还得出,血液中由Hp与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等结构类似的多糖链抗原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复发性口疮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均表明,ROU与Hp和上消化道疾患关系十分密切。其实口腔粘膜与胃肠粘膜同属消化系统,均来自于外胚层,其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彼此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其共同发病机制可能如下:粘膜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诱发初期粘膜损害→免疫复合物(IC)→局部激活补体C3a、C5a、C56789→细胞溶解→多形核细胞浸润→炎症产生→灶状粘膜损害→溃疡形成。并且诱发胃肠粘膜病损的抗胃壁细胞抗体(ASMA)与诱发口腔粘膜病损的抗口腔粘膜抗体(AOMA)相互作用并部分交叉免疫。由此可见,ROU与上消化道疾患有共同的病理基础,Hp可能是粘膜病共同的致病菌。

  5.2 Hp与口腔扁平苔藓(OLP)

  口腔扁平苔藓(OLP)与各型慢性胃炎有密切关系[23],而各型慢性胃炎与Hp感染又有密切的联系[24],且胃内Hp感染与口腔Hp感染有关[20]。许国琪等[25]应用PCR技术对具有胃粘膜病理变化的OLP患者进行口腔粘膜的Hp检测,实验结果证实,在OLP损害中Hp亦为阳性,并且铋剂治疗OLP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用联合疗法可以更快、更好地杀灭Hp,由此可见Hp可能是引发OLP的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抗Hp是治疗OLP的一种有效方法。这表明Hp与OLP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内外学者对Hp引起OLP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张水龙等[26]对OLP损害组织中Hp-DNA的原位检测结果显示对Hp-PCR阳性的组织标本进行Hp-DNA的检测,发现在棘细胞间或棘细胞内均可检测到Hp-DNA,证明Hp的存在和OLP的发病密切相关,因为Hp基因在组织中的存在是Hp感染与复发所必需的条件。虽然PCR方法不能确定Hp在OLP损害组织中的位置,但可被原位杂交检测,故生化方法与形态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于阐明某一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5.3 Hp与牙周炎

  Schein等[27]认为牙周病患者的牙周袋是Hp的自然贮藏池,因为它为Hp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需氧环境。胡文杰等[17]发现牙菌斑中Hp的存在与牙周袋深度和炎症状况有关,从受检者多个存在炎症、中等深度的牙周袋处取样有可能提高Hp的检出率。高静等[28]将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炎菌斑Hp的阳性率做了比较,发现轻度牙周炎与中度、重度牙周炎患者的Hp检出的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Hp感染与炎症的程度和活动性正相关,表明Hp感染与牙周炎有着直接关系,Hp的致病机制,在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何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5.4 Hp与口臭

  沈子晶[29]采用鼻嗅法对27例消化科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口臭值的检测,并对口腔科30例口臭者进行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结果显示:2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臭检测率为93%,30例口臭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0%。通过结果分析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可能有较大的相关性。曹钟义等[30]的研究结果也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口臭的直接致病菌之一。目前,治疗Hp的最佳方案是“抑酸药+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31]。治疗Hp的三联疗法+口腔洁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治疗口臭的有效方法[32]。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认为口腔是Hp的长期聚集地,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口腔环境适于Hp聚集和生长,而绝大多数口腔疾患均与Hp感染有关。研究Hp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不仅能推动H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还推动了口腔相关疾病的病因学的发展,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它与口腔某些疾病的关系以及致病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Warren JR.,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gastritis[J].Lancet,1983,2:1293

  2 刘军英,马采连.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状况[J].实用医技杂志,1998,5(7):542-544

  3 胡伏莲,周殿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4-55

  4 Mitchell HM,Liyy,Hu PJ,et al.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Southern china:identific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as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acquisition[J].J Infect Dis,1992,166:149-153

  5 郝理华,谢玲,于文鑫,等.儿童Hp感染血清学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3):172

  6 Neale KR,Logan RP.The epidemilogy and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5,9(2):77-84

  7 Krajden S,Fuksa M,Anderson J,et al.Examination of human stomach biopsies,saliva and dental plaque for Campylobacter pylori[J].J Clin Microbial,1989,31:1397-1398

  8 Ferguson DA Jr,Li C,Patel NR,et al.Isol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rom saliva[J].J Clin Microbiol,1993,31:2802-2804

  9 Turoi A,Gasbarrini,Fedell G,et al.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Recenti prog Med,1997,88(5):232-236

  10Marshall BJ,Warrem JR,Francis GJ,et al.Rapid urease test in the management of Campylobacter pylorids-associated gastritis[J].Am J Gastroenterol,1987,82:200-210

  11Desai HG,Gill HH,Shankaran K,et al.Dental plaque:a permanent reservoir of Helicobacter pylori[J].Scand J Gastroenterol,1991,26:1205-1208

  12宋莉,蒋泽先.医务和非医务工作者牙菌斑中幽门螺杆菌调查[J].实用临床医学,2001,2(2):105-106

  13徐丽辉.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J].口腔医学,2001,21(1):47-48

  14任爱红,胡咏梅,吕和平.幽门螺旋杆菌诊断方法的比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73-174

  15程丹颖.口腔幽门螺杆菌和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25(1):22-24

  16危由春,蒋泽先,谢勇.口腔与胃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关系研究[J].江西医药,2004,39(4):245-246

  17胡文杰,曹采方,孟焕新,等.牙周炎及胃病患者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1):49-51

  18Oshowo A,Gillam D,Botha A,et al.Helicobacter pylori:the mouth,stomach,and gut axis[J].Annal Periodontol,1998,3(1):276-280

  19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7

  20陈光,张建中.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234-235

  21陈发明,孙海花,贾保军,等.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0,10(2):73-75

  22王淑丽,张纯,王军,等.复发性口疮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相关性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640-642

  23唐国瑶,许国琪,马菊珍.口腔扁平苔癣与慢性胃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14(4):226

  24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62-1565

  25许国琪,张水龙,马菊珍,等.杀灭幽门螺杆菌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一种有效方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14(3):157-159

  26张水龙,许国琪,曹宏康,等.口腔扁平苔癣损害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DNA的原位检测及其意义[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9,15(2):88-90

  27Shein W,Meryn S.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mouth cavity-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J].Wien Klin Wochenschr,1994,106(17):547-549

  28高静,李毅,王庆才,等.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2):126-128

  29沈子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相关性探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13(11):638-639

  30曹钟义,危由春,蒋泽先,等.口臭与口腔内、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治疗探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43(2):100-101

  31杨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41-143

  32谌剑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病症研究进展[J].内科,2007,2(6):964-96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