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拔除智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1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14  浏览次数:633次

  作者:金松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41000

  【作者简介】 金 松(1669-),男,安徽芜湖市人,主治医师,大学。 【关键词】 智齿;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拔牙

  【摘 要】 目的 通过拔除智齿,治疗由于智齿不良的因素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 方法 选择23~40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16例,采取拔除智齿、评价其疗效。 结果 拔除智齿后,16例患者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1例,明显缓解4例,有所改善1例。 结论 拔除智齿对TMD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智齿;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拔牙

  随着口腔疾患的发病率上升,为数不少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1] 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现对收集由智齿不良的反应而引发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资料加以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为2001年8月~2006年8月我院口腔科门诊诊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23~40岁。职业为教师5例,工人4例,农民2例,公务员5例。均为单关节发病,经X线平片(关节薛氏位片和髁突经咽侧位片)证实关节无器质性改变,有下颌第三磨牙错位阻生11例,上颌第三磨牙错位阻生5例。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抗感染的前提下,实行局部麻醉,首先拔除对颌牙(无对颌牙除外),然后在5~7d内拔除病灶牙,术后采取止痛、止血的相应措施。同时避免大张口、咬硬物等使关节负荷增加。

  1.3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在拔牙后,创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牙槽感染,以及剧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经过3~6个月的随诊观察,症状完全消失11例,明显缓解4例,症状有所改善1例,有效率93%。

  2 讨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corders,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往往因对其认识不足,治疗措施不具体,造成患者身心痛苦,影响了生活和工作。TMP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第三磨牙(智齿)是主要因素之一,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之故。由于人类的进化及食物结构的改变,使得人类食物由粗化向细化精化延伸,带来咀嚼器官的退化,造成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发生明显改变,髁突变小,关节的承重能力降低,颌骨长度与牙列所需长度不协调,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阻生,这就使得智齿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凸现出来。

  按照TMD的诊断标准[2] :TMJ弹响和(或)疼 痛;张口受限、偏斜,除异性炎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外伤等,具有上述症状之一,即可诊断为TMD。根据本组资料,结合临床实际,智齿导致的TMD的临床特点有:(1)单侧颞下颌关节区疼痛、运动痛,主动或被动张口时加剧疼痛,单侧颞下颌关节处有明显触压痛。(2)张口受限、开口型偏斜健侧。(3)全景片显示下颌第三磨牙无对 牙合 ,或上颌第三磨牙低位阻生而伸长,髁状突后移。下颌第三磨牙颊侧萌出,形成反 牙合 ,由于同侧的髁状突前移,对侧髁状突后移,上颌第三磨牙的错位萌出,妨碍了下颌骨喙突的运动。还有第三磨牙因其他后牙的缺失而造成移位,牙尖早接触,形成 牙合 关系紊乱。(4)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龈瓣覆盖 牙合 面过厚,患者不由自主的采取单侧咀嚼,长期不均匀的运动,促使患侧关节内压力加大,以及产生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反复发作而引起间隙感染是不言而喻的。(5)无肌源性疼痛,无外伤史,无胶原血管性疾病。X线平片(关节薛氏位片和髁突经咽侧位片)证实关节无器质性改变。

  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以及通过摄全景片观察和了解下颌管与牙根的关系,才能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免除过多损伤软组织和骨组织。在拔除智齿时,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注意患者过大张口或开口时间过久。术者要使用左手扶持患者下颌骨,预防颞下颌关节脱位。术后抗感染不可忽视,因为左下颌智齿术后的舌侧感染,其症状易与拔除智齿术后反应相混淆,容易忽略,所以有针对性的适量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必要。

  对于个体智齿的原因,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采取尽早拔除,对症处理,实属必要。

  【 参 考 文 献 】

  [1] 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14-317.

  [2] 焦国良,梁晓龙,王永海,等.关节液蛋白含量与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影像学特征的对照研究[J].口腔医学杂志,2003,12(6):327-3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