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2-04-18 浏览次数:460次
作者:李俊萍,祁美萍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内蒙古包头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2例,按是否合并RBBB分为两组,其中RBBB组48例,非RBBB组304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RBBB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RBBB组和非RBBB组间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RBBB组梗死部位多为前壁或广泛前壁,梗死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RBBB组CK和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院内病死率均高于非RBBB组(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RBBB多提示前降支近端闭塞,梗死面积大,病情重,易发生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前降支近端闭塞
许多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并无心脏病证据,但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时新出现RBBB的患者比原来就存在RBBB的患者的死亡率增高。本研究探讨合并RBBB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于临床医师筛选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治疗,改善其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2例,男209例,女14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4.6岁。按是否合并RBBB分为两组,其中RBBB组48例,非RBBB组304例,两组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BB组患者中35例行冠脉造影术。
1.2 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RBBB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测定RBBB组和非RBBB组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计算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采用DGKC法测定CK和CK-MB值(用日立7170生化仪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情况 本组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发生率为13.6%(48例),RBBB组中前壁心肌梗死91.7%(44例),右室、下壁心肌梗死8.3%(4例),行冠脉造影术的35例RBBB患者冠脉显示闭塞血管均为左前降支,闭塞位置多在近端,且多在间隔支动脉发出前闭塞。
2.2 两组间血清CK及CK-MB峰值比较 RBBB组CK峰值、CK-MB峰值均高于非RBB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间血清CK及CK-MB峰值比较
2.3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类型 恶性心律失常指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其中RBBB组发生率为16.7%(8例),其中室速及室颤6例,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致心脏骤停死亡2例;非RBBB组发生率为4.6%(14例),其中室速及室颤3例,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BBB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RBBB组。
2.4 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 RBBB组心衰发生率较非RBB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 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
2.5 住院期间病死率 RBBB组为14.6%(7例),非RBBB组为3.9%(12例),RBBB组病死率高于非RBBB组(P<0.01)。
3 讨论
RBBB患者可能没有心脏病证据,这些健康个体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原因还不能确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RBBB发生率为3%~29%[1-2],并且常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多见于冠脉左前降支为主的病变[4]。合并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很高,30天内病死率为31.6%[5]。本组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发生率为13.6%,合并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4.6%。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疗还是急诊PCI,是短期和长期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疗效优于溶栓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病死率和再次心肌梗死率,同时减少了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出现RBBB患者大多为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多为前降支,闭塞位置多在近端,梗死面积大,较没有RBBB患者容易发生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心律失常,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患者为高危人群,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给予积极的再灌注治疗,降低此类患者的危险度,改善其预后。如果RBBB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Ⅰ°或Ⅱ°房室传导阻滞需考虑存在三分支阻滞的可能,应急诊植入临时起搏器,防止心脏骤停。本病例中有2例患者发生双束支或三分支阻滞致心脏骤停死亡,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Moreno AM,Alberola AG,Tomas JG,et al.Bundlebranch Bloc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eiving thrombolytic therapy[J].Int J Cardial,1997,61:135.
[2] 钟向红,吴沃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与预后[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8):567-570.
[3] Nimetz AA,Shubrooks SJ,Hutter AM,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Bundle branch block complicating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Heart J, 1975,90:439.
[4] 邹彤,魏智民,刘德平,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J].心电学杂志,2001,20(2):67-69.
[5] 田朝伟,李燕屏.急性心肌梗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29(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