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改良铸造全冠修复体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09-11-19  浏览次数:727次

改良铸造全冠修复体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作者:曹德琴 贾凯 付瑶 朱恩新    【关键词】  改良铸造    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汪厚希改良铸造全冠修复短冠患牙,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材料  25例患者,年龄40~65岁,计89颗短冠,牙合龈距3~4 mm,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其中一侧计54颗牙,采用改良铸造联冠修复,而对侧计35颗牙采用改良铸造单冠修复,89颗牙齿中15颗牙齿为活髓牙,其余74颗牙为根管治疗牙。  1.2  方法  按常规方法制备牙体各轴面,聚合度以2°为宜,保留牙合面并在牙合边缘嵴作约45°的短斜面,宽约1.5 mm,深0.5 mm。  1.3  常规制取印模与模型  蜡型制作时,在牙冠的牙合面开窗,形成牙合面边缘处有1.5 mm宽,0.5 mm深,约呈45°的金属短斜面的无顶冠,包埋、铸造、打磨、试戴适合后粘固。  1.4  疗效评价  分别于治疗后半年、1年、2年进行复查,按成功、较好、失败3个级别进行评价。其中牙齿无松动、脱落、无嵌塞;冠边缘密合、无缝隙、无牙髓、牙周、根尖周症状视为成功。牙齿无松动、脱落但有嵌塞或冠边缘有缝隙、尖锐探针可稍探入、部分染色或牙髓轻微敏感或牙龈炎轻微,视为有较好。牙齿有松动、脱落或冠边缘处有缝隙、尖锐探针可探入较深、染色较深或牙髓炎症状出现或牙龈炎较重或牙周炎症状出现或牙齿松动增强视为失败。2  结果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89颗牙齿修复后两年疗效观察 略    从上表可知单冠修复成功牙数为29颗,占82.86%,较好病例中5颗牙齿均是出现嵌塞现象,占14.29%,失败病例中1颗牙齿,占2.85%,为牙周炎加重,牙松动增强,X光片显示牙槽骨垂直吸收,考虑为 创伤所致。而联冠修复组成功牙数为49颗,占90.74%,较好病例中3颗牙齿为活髓牙,偶尔有牙齿敏感症状出现,行脱敏治疗后可缓解,占5.56%,而失败病例中2颗牙齿出现不可复性牙髓炎症状,占3.70%,行根管治疗后症状消失。3  讨论    传统全冠修复固位力不足而使修复体反复脱落,可导致继发龋发生,甚至脱落修复体误咽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另外,传统金属全冠粘固时,由于多余的粘固剂不能很好的溢出冠外,而造成冠不能完全就位,使咬牙合升高,在临床上给调牙合带来很大麻烦。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聚合度为20°的制备牙体上,金属全冠受力就位后,牙合面仍有99 μm的间隙。当聚合度减少到10°时,此间隙则增至215 μm,这被称为“Reboud现象”。这时全冠不能完全就位,虽然粘固前全冠固位力很好,但是并不意味着粘固后能获得较好的固位。由于改良铸造全冠采用牙合面开窗的形式,多余粘固剂可从牙合面开窗处溢出,使改良单冠或改良联冠完全就位,并且牙合面开窗并未涉及到牙合面更多,所以给调磨带来极大便利,避免了因调牙合不当而造成牙合创伤的发生。联冠修复对防止食物嵌塞效果显著优于单冠修复,使患者感觉更舒适。在联冠修复中有5颗为活髓牙,其中2例因选择适应症不当而造成继发性牙髓炎发生,但修复前考虑改良冠牙合面开窗,即使出现牙髓炎症状也可再治,故采取保留活髓的治疗方法。此2颗牙髓炎患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后得以保留,这也反应了改良铸造全冠的一个优点。虽然改良铸全冠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过短牙冠的原有冠高度,提供了更大的粘固面积,但我们在临床上应更加注意牙体预备时聚合度,备牙时磨具粒度的选择,以更大限度的优化体现机械嵌合力、粘固力和约束力在全冠固位中所起的作用。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