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28例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王 嬿,胡大清 作者单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摘要】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院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方法: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0月共行4897例瓣膜手术(包括瓣膜成形和置换)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围术期死亡率为0.572%(28/4897),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10例(3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14.3%),左心室破裂2例(7.14%)。结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心脏外科手术,手术期间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main causes of peroperative death following heart valve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897 cases received valve surgery (including valvuloplasty and valve replacement) from January 2005 to Octo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Peroperative mortality was 0.572% (28/4897). Main causes of peroperative death were: 10 cases of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and heart failure (35.7%), eight cases of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28.6%), four cases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14.3%), two cases of rupture of left ventricle (7.14%), two cases of severe infections (7.14%). Conclusion: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heart failure,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are the main causes of peroperative death following heart valve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Heart valve disease; Cardiac surgical procedures; Intraoperative period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因其解剖和功能异常,如瓣叶、瓣环及瓣下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常需手术治疗,如瓣膜成形、瓣膜置换。从1960年Harken首次用人造球笼机械瓣膜置换取得成功以来,瓣膜病手术已在全球广泛开展。围术期手术风险也从20%下降到5%左右,如北京阜外医院1976~1997年共进行瓣膜置换手术5506例,围手术死亡率为5.98%,美国多中心研究1986~1997年行瓣膜置换手术86580例,围手术死亡率为7.5%[1]。虽然近年来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围术期的死亡仍然威胁着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本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0月共完成瓣膜手术(包括瓣膜成形和置换)4897例,围术期死亡28例,现将其死亡原因做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从2005年1月~2010年10月间,我院共完成心脏瓣膜手术4897例,围术期死亡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5±15.19)岁(其中1例是8个月)。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21例(合并冠心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冠心病1例。术前心功能:I级3例,Ⅱ级6例,Ⅲ级16例,Ⅳ级3例。左室射血分数(48.269±9.784)%。左室大小:左室舒张末内径(5.877±1.904)cm,左室收缩末内径(4.4185±1.793)cm。心胸比例(68.629±8.380)。循环阻断时间(95.296±60.69)min, 总转流时间(216.555±158.95)min。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高压。手术类型:二尖瓣手术(成形或置换)10例(其中:二次手术1例,三次手术1例;加做冠状动脉搭桥+Cabrol术1例,加做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加做左室主动脉通道修补1例);主动脉瓣手术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3例,生物瓣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手术8例(其中1例加做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加做降主动脉缩窄矫治术);三尖瓣手术3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2例,1例Ebstein畸形矫治+ASD修补,1例右房减容术+卵圆孔缝闭术;另1例房室瓣成形术+双向格林术)。

  2 结 果

  围术期死亡率为0.572%(28/4897),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10例(3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14.3%),左心室破裂2例(7.14%),严重感染2例(7.14%),脑水肿并脑疝1例(3.57%),手术损伤致胸腹动脉夹层1例(3.57%)。其中二次开胸探查、止血9例(32.14%)。体外膜式氧合(ECOM)辅助术2例(7.14%),主动脉内气囊泵(IABP)植入1例(3.57%)。

  3 讨 论

  心脏瓣膜手术有极大的风险,尤其是围术期死亡,意味着手术失败。探讨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手术患者死亡原因,有益于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死亡率。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近6年共行瓣膜手术(包括瓣膜成形和置换)4897例,围术期共死亡28例,死亡率为0.572%。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与手术操作有关的为左室破裂和手术损伤导致胸腹动脉夹层。其他为严重肺部感染和脑部并发症。其中9例因出血不止或心包填塞行二次或多次开胸探查、止血,术后出血原因与体外循环时间过长、二次或三次手术后心包及胸腔广泛粘连,剥离困难导致渗血不止有关,其中1例因此行一侧肺叶切除。主要死因与程军涛等报道467例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早期死亡18例,主要死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等一致[2]。罗军也报道生物瓣置换手术围术期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脑部并发症、心律失常等[3]。

  根据本组病例资料分析,第一大死因是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分析相关因素,围术期死亡与术前、术中及术后每环节均有关,如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巨大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7cm),心胸比率、肺动脉压力、心脏阻断时间长,体外循环时间长,心肌保护措施,既往心脏瓣膜手术史,手术中术者操作技巧如原瓣的保留及损伤,术中心肌保护不满意均有关系,与罗氏分析基本相同[4]。此分析也提示医生对危重患者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调整好心功能,尤其加强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左室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评估,术中注意精细操作,保护心肌,并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等,减少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发生。

  本组患者中有8例死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这些患者术前表现为左心室大,心房纤颤,心胸比>0.70;术中心脏阻断时间>70min,体外循环时间≥120min;术后有机械通气不足导致的顽固性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据文献报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有:术前心功能差,术中心脏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缺氧等[5]。因此,术后尤其应注意内环境稳定,防止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低氧血症,以避免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有2例患者死于二尖瓣置换后心脏破裂。张士兵等对728例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有3例也死于左室破裂[6]。提示二尖瓣置换时,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特别是后瓣,二尖瓣结构的完整性对维持左心室功能至关重要[7]。

  其他患者死亡原因,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脑水肿并脑疝等。肾功能衰竭绝大多数是肾外因素尤其是术后低心输出量、心力衰竭所致。脑部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源于心腔、主动脉、手术野中的气栓、血栓、脂肪栓、钙质、纤维素、去泡剂等物质脱落致脑栓塞,术中体外循环低灌注压、术后低血压致脑缺血缺氧,形成脑水肿甚至脑疝[8]。

  因此,为了减少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围术期死亡率,术前应加强对左室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评估,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感染性心内膜炎者一般用抗生素治疗4~8周后手术。手术中积极止血,避免损伤周围脏器,提高手术技巧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加强心肌保护,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加强手术后监护和并发症处理。术后早期重点防范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损害。常规联合应用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等)和血管扩张药治疗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必要时尽早行ECOM辅助或IABP植入维持循环功能稳定,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尤其是血清K+水平,K+低于3.6 mmol/L,极易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及时处理心律失常,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及时止血,保护肝肾功能,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曹林生,王朝晖,王 祥,等.心脏瓣膜病学[M].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58.

  [2]程军涛,杨书强,张 华,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467例分析[J].河北医学, 2008,14(10):1144-1146.

  [3]罗 军,朱晓东,萧明第,等.人工生物瓣替换手术死因和并发症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6,11(4):218-220.

  [4]罗 军,朱晓东,萧明第,等.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 1996,11(3):159-162.

  [5]张德奎,樊 健,单清华,等.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室性心律异常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370-372.

  [6]张士元,周汝元,林 敏,等.728例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J].安徽医学, 2008,29(1):2-21.

  [7]顾承雄,陈宝田.保留全瓣膜二尖瓣置换术5例报告[J].中国循环杂志,1993,8:471-474.

  [8]Javid H,Tufo HM,Najafi H,et al. Neurological abnormalities following open-heart surger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69,58(4):502-50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