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附着体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7-20 浏览次数:634次
作者:秦美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观察精密附着体在游离端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为12例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制作12件附着体,并对其进行3~30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精密附着体义齿美观、舒适、稳固、咀嚼有力。结论:精密附着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游离端牙列缺损修复的固体位。
【关键词】 附着体;牙列缺损;义齿;可摘
精密附着体是一种嵌锁型固位装置,其一部分固定于基牙上,另一部分与义齿基托或桥体相连,起固位、支持和稳定的作用,以精密附着体为主要固位形式上的义齿为精密附着体义齿[1],此类义齿体积较小美观舒适、咀嚼效率高、固位稳定性好,近年来受到国内修复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临床应用和较大发展。我们采用德国PA修复多种牙列缺损病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4年1月~2006年6月牙列缺损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35~68岁。肯氏Ⅰ类缺损9例,肯氏Ⅱ类缺损3例。入选者基牙健康且口腔状况符合PA固位修复的适应证。
1.2 基牙选择 基牙牙形态正常,牙周健康,或牙体牙髓疾病已彻底治疗,牙周疾病的患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及牙周炎症得以控制,根周骨吸收≤1/2仍可选作固位基牙。肯氏Ⅰ类和Ⅱ类缺损时,游离端缺隙的近中一般选用双基牙和多基牙固位。
1.3 附着体义齿的制作 (1)基牙预备:按烤瓷牙牙体预备标准,要求联冠就位道一致;(2)取模及灌模:排龈后用硅橡胶加压印模、超硬石膏灌模、口内咬蜡确定咬合关系后制作暂时冠;(3)制作要点:在观察平台上确定最佳共同就位道。用蜡恢复牙体外形,避免牙体外形过突。应用转移杆将附着体的阴性部件平行地转移到蜡冠上,放置的位置要尽可能低,但要避免对其下的黏膜造成压迫。烤瓷联冠完成后在患者口内试戴、调合,使之完全就位,氧化锌黏固剂临时黏固,硅橡胶再次印模,从口内取出烤瓷联冠,去氧化锌黏固剂、内涂薄层石蜡油、复位到印模内一并灌模后,再次转移颌位关系,完成活动义齿部分制作。试戴附着体义齿、调整固位力,调整咬合关系,检查有无压痛点。黏固时,将黏固剂放入联冠内,戴上联冠后即刻戴入附着体义齿的活动部分,使两者密合,作正中咬合,待黏固剂尚未完全硬固时,取出附着体义齿活动部分,并去除联冠边缘多余黏固剂。然后,再将活动部分完全就位,待黏固剂完全硬固。
1.4 疗效观察 12例患者初戴后作定期随访,随访3~30个月,复查时检查项目:患者的主观评价,义齿稳固性,基牙牙龈,牙周情况,咀嚼能力检查,义齿组织面重衬情况,黏膜压痛复诊缓冲情况。
2 结 果
2.1 主观评价 经PAD修复后主观满意12例(100%),易适应性12例(100%),义齿固位好,稳定无翘动,咀嚼有力。
2.2 临床检查 全部患者的附着体义齿固位良好,无明显翘起、摆动、旋转和下沉,进食黏性食物时不易松脱。有1例患者口腔卫生不良,基牙牙龈红肿,探诊时出血,经口腔卫生宣教及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 论
牙列缺损中的后牙游离缺失患者临床上往往采用可摘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等多种修复形式,可摘义齿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功能良好,是临床常规治疗方法[2]。但临床上患者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因素不愿意戴基托面积大的可摘义齿:固定义齿对基牙要求高,适应证范围狭窄,大大地限制了这类患者的要求;种植义齿因费用高、手术有痛苦、治疗时间长和严格适应证的选择而无法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要求。
由精密附着体固位的可摘义齿是一种固定-活动完善结合的修复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技术[3],又因附着体的零件小巧、精致,固体力强,整个附着体的体积小,有利于控制菌斑[4]。
根据基牙条件的好坏选择不同类型的PA,基本原理是使咬合力均匀分散到基牙和缺牙区牙槽嵴上,一般单颌PAD的设计不超过二副PA,有利于义齿的固位.为了保护松动余留牙或改变冠根比例,可采用多基牙联冠固定附着体。PA是继卡环、套简冠之后的第三大类直接固位体,不仅解决了卡环由于金属钩暴露而产生的美观缺陷问题,而且能在基牙倾斜度过大,难以取得共同就位道、余留牙过少且牙周情况不佳 游离缺失等条件时取得良好固位、稳定效果,同时应力分布情况可更合理地调节[5]。PAD有很好地保护基牙的作用力,冠外PA的基牙由全冠保护不易龋坏,义齿取戴过程中对基牙不产生侧向的作用力,不损伤基牙,并具有良好的固位作用和良好的牙周夹板作用。义齿修复后牙周健康的维护至关重要,不注意口腔卫生,义齿不常清洗,可导致牙龈红肿充血。
【参考文献】 [1] 马轩祥,主编. 口腔修复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
[2] 冯海寺. 现代口腔修复学诊疗手册[M]. 第3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7-181.
[3] 何惠宇,冯锦虹,韦军仓. 快套式精密附着体进行咬合重建的应用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25(1):63.
[4] 姚江武,编著. 冠内冠外精密附着体[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3-273.
[5] Bums DR, Ward JE. Review of attachments for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design[J]. Int J Prosthedont, 1990,3(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