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4-09-24  浏览次数:873次

子宫内膜息肉(EP)是女性常见妇科病种,对女性的生活以及工作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该病的病因是由于持续的子宫内膜受雌激素作用,使得子宫内膜不停的增生以致突出内膜表面形成息肉[1]。该病发病年龄无特殊性,各年龄阶段皆可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即是月经紊乱、月经量多、血性白带等。目前临床多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来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缓解了患者的不适,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研究整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年龄25~53岁,平均(36.3±3.5)岁,育龄期女性76例(74.51%),绝经期女性26例(25.49%)。102例患者中单发息肉患者64例,多发息肉38例。均有月经周期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电切组(80例)与刮宫组(2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经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确诊为EP。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手术均在患者月经干净后3~7 d实施,并在术前 12~16 h给予宫颈放置尿管扩张宫颈。使用5%葡萄糖液为子宫膨宫液并控制压力为90~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灌注液灌注速度为260 ml/min。采用STRYKER电视宫腔镜系统进行手术,电切组患者在宫腔镜系统辅助下行电切术治疗;对照组在宫腔镜辅助下使用刮匙对息肉进行刮取,均使用负压吸引,吸净宫腔。

1.3 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月经量以及6个月时随访调查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月经量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月经量,其中电切组治疗后平均月经量为(35.9±15.1)ml,刮宫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月经量为(76.4±2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2.2 复发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电切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共复发3例,复发率为3.75%;刮宫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共复发11例,复发率为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4, 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常见的女性妇科疾病之一,多是因为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分泌过多导致子宫内膜不停增生而形成息肉的。目前认为30岁以上的女性好发此病[2]。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月经不规则,周期紊乱以及月经量过多等,尤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因此临床往往会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3]。多发性的子宫内膜息肉会通过阻碍精子卵子结合从而加大不孕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造成的困扰是较大的。药物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时疗效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近年来多是采用宫腔镜下手术治疗,而宫腔镜下电切术是首选,宫腔镜下电切术是唯一能够看清息肉蒂,自其根部切除的方法,相比于宫腔镜下刮宫术更能保证疗效,减少感染和不必要的损伤等[4]。该手术方案的优势在于定位精准,造成的创伤小易于恢复,不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5]。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了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月经量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宫腔镜下电切术的优势更明显,同时随访结果也表明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能更好的预防和避免术后复发的情况,笔者分析刮宫术导致较高的复发率是由于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伤大,患者感染的几率也增大,对于子宫内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更容易复发。综上所述,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EP 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复发率较低,安全高效,是目前EP治疗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潘秀荣,王秀琴.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24(1):31.

[2] 金 娜.96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37.

[3] 陈伟芳,张江宇,毛玲芝,等.宫腔镜下诊治子宫内膜息肉68例[J]. 广东医学,2004,25(12):1419.

[4] 许心炜.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26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8,23(3):571.

[5] 李明岐,卢美英.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3):368.

[收稿日期:2014-06-21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