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小剂量氯胺酮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乳腺包块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9-14  浏览次数:433次

小剂量氯胺酮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乳腺包块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作者:裴江利 魏芹玲    作者单位: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氯胺酮 静脉麻醉 乳腺包块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在获得病人知情同意后,40例ASAⅠ~Ⅱ级择期乳腺包块切除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P-F组应用异丙酚、芬太尼镇静镇痛。P-F-K组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小剂量氯胺酮镇静镇痛,有心肺疾患者除外。    麻醉方法:开放上肢静脉通道后P-F组予异丙酚1.5mg/kg+芬太尼0.5mg/kg。P-F-K组予异丙酚1.5~2mg/kg+芬太尼0.5mg/kg+氯胺酮0.3mg/kg,缓慢推注后至病人睫毛反射和指令反射消失时开始手术。手术区域用0.125%罗哌卡因+0.25%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后以微量泵分别输注异丙酚+芬太尼和异丙酚+芬太尼+氯胺酮输注至手术结束。输注方案根据镇静深度调整,术中常规吸空气,当SPO2<90%持续10秒以上暂停给药,予面罩吸氧,当SPO2>95%恢复输注,输注速度减1个梯度。    监测与观察项目:术中用监护仪每5分钟监测BP、HR,连续测SPO2、RR和ECE,观察是否有低氧血症(SPO2<90%持续10秒以上〉是否需要提示呼吸,面罩吸氧及托上颌吸氧。是否有躁动、谵语、恶心呕吐。术后24小时随访记录病人恶心呕吐,术中记忆及调查对麻醉满意度。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率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两组病人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及麻醉用药量,见表1。P-F-K组平均用量数较P-F组少,但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术中呼吸循环稳定,P-F组5例(25%),P-F-K组4例(20%)出现一过性血氧饱和度下降,经呼吸提示,面罩吸氧,托上颌迅速缓解,注射局麻药物时P-F组有10例(50%)、P-F-K组有4例(20%)出现肢体扭动,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术后24小时随访,两组对注射局麻药物和主要手术操作引起的不适和疼痛均无记忆,对手术和麻醉表示满意,P-F组有2例(10%)术后恶心呕吐。    讨论    异丙酚有镇吐作用,对钙离子通道有轻度阻滞作用[1],但镇痛效果与其用药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芬太尼常用于减少局麻药和深部牵拉所致的疼痛,即使小剂量也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两者复合虽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苏醒时间及恢复正常行走的时间均明显延长[2]。    小剂量氯胺酮有一定的镇痛镇静作用,既不抑制呼吸中枢,又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恢复期不良反应低,静注亚麻剂量0.3mg/kg,血浆药物浓度达0.1μg/ml时痛域升高,0.2μg/ml产生镇痛作用[3]。为减少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故三者伍用是较好选择。其特点是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可减轻,恶心呕吐率下降。停药后恢复期的精神症状发生率低,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镇痛、镇静方式的伍用。    本观察中两组均有部分一过性的低氧血症,多数在静注芬太尼后出现,经吸氧、托上颌后可迅速缓解,提示使用时应加强管理,常规吸氧。恶心呕吐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与芬太尼有关,提示在使用时应尽量减少芬太尼用量,减慢芬太尼推注速度。【参考文献】   1 于钦军,李立汗,等.临床心血管麻醉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94.    2 王琪,张立生,张贯杰,等.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期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9):5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