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妊娠晚期羊水指数临界产妇的妊娠结局

发表时间:2012-04-16  浏览次数:522次

  作者:曾淑娥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羊水指数(AFI)临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照研究1 973 例孕37~42周单产活胎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并进 行分析,比较羊水指数临界组(A组)(58, n=1 606)的分娩方式、羊水过少发生率、分娩时羊水粪染发生率、产妇分娩时 间及产时出血、新生儿出生时体重、阿氏评分、新生儿畸形。结果:A组剖宫产率、羊水过 少发生率、分娩时羊水粪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畸形率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5);A组分娩时间及产时出血、新生儿出生体重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AFI临界是胎盘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产前应定期监测AF I,重视AFI临界的产妇,可改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

  【关键词】 妊娠晚期羊水指数临界;胎盘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围产儿结局不良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羊水过少的诊断也显著提高,由于对围产儿的威胁较大,越来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但羊水指数(AFI)临界有时并未引起产科工作者的注意。回顾分析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分娩的367 例妊娠晚期羊水指数临界的产妇的妊娠结局,探讨妊娠晚期AFI临界对妊娠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住院分娩的单产活胎产妇共1 973 例,孕周37~42周,孕次1~4次,其中初产妇1 584 例(80.28%),经产妇389 例(19.72%);AFI临界367 例(18.60%),其中初产妇223 例(11.30%),经产妇144 例(7.30%);AFI正常1 606 例(81.40%),其中初产妇1 361 例(68.98%),经产妇245 例(12.42%)。

  1.2 诊断标准

  B超是监测羊水的重要方法,Phelan介绍的AFI法(Phelan)应用腹部以脐为中心的分为四个象限的羊水最大暗区的垂直直径相加,以预报羊水量,AFI≤8为可疑羊水过少,AFI≤5诊断羊水过少。Phelan的AFI法比较以前的各种观察和计算方法有更大的合理性[1]。将1 973 例孕妇按照AFI临界分为AFI临界组(A组)(58,n=1 606)。

  1.3 方法

  比较两组分娩方式、羊水过少发生率、分娩时羊水粪染发生率、分娩时间及产时出血、新生儿出生时体重、阿氏评分及新生儿畸形。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包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A组经阴道分娩78 例(21.25%),剖宫产分娩289 例(78.75%);B组经阴道分娩981 例(61.08%),剖宫产625 例(38.92%),两组剖宫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羊水过少发生率比较

  产时或术中直接测羊水的量,阴道分娩者以测量弯盘测量羊水量,剖宫产分娩者以吸引器瓶中的羊水量计算,小于300 mL为羊水过少,A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术羊水过少发生分别为35 例和30 例,总发生率为17.71%(65/367),B组初 产妇及经产妇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术羊水过少发生分别为26 例和22 例,总发生率2.99%。 我国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为0.4~4%[2],与B组相近。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P<0.05)。

  2.3 分娩时两组羊水粪染发生率比较

  A组分娩时羊水粪染Ⅱ~Ⅲ度初产妇及经产妇分别为43 例和38 例;总发生率22.07%(81/367);B组分娩时羊水粪染Ⅱ~Ⅲ度初产妇及经产妇分别为100 例和93 例;总发生率12.02%(193/1 60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两组产妇分娩时间及产时出血比较

  A组经阴道分娩平均时间(11.5±2.6) h,产时平均出血量(172±54) mL,剖宫产平均手术时间(60±1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86±60) mL;而B组经阴道分娩平均时间(12.2±2.8) h,产时平均出血量(190±58) mL,剖宫产平均手术时间(56±1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2±64)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A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是(3.12±0.13) kg和(3.11±0.78) kg,B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是(3.25±0.36) kg和(3.26±0.18) k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比较

  A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8~10分355 例,4~7分12 例,1~3分0 例;B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的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8~10分1 592 例,4~7分14 例,1~3分0 例。A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3.27%(12/367);B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0.87%(14/1 60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7 新生儿畸形比较

  A组中1 例产前B超检查胎儿肠管扩张,出生后新生儿无异常,另1 例产前B超检查胎儿无异常,出生后新生儿左足外翻,A组新生儿畸形率0.27%(1/367),B组产前B超检查胎儿无畸形,出生后1 例新生儿双手多指(六指),B组新生儿畸形率0.06%(1/1 60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3.1 AFI临界对孕妇的影响

  AFI临界的孕妇更易发生羊水过少,Wing等[3]发现AFI临界的孕妇有16%在4 d内发展为羊水过少。本研究显示:AFI临界的孕妇羊水过少发生率17.71%,显著高于对照组2.99%;羊水过少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较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Apgar评分有显著性差异,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明显好于经阴道分娩者[4],故AFI临界的孕妇手术产率增加,本组AFI临界的孕妇剖宫产率78.75%,显著高于对照组38.92%。

  3.2 AFI临界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晚期羊水的主要来源是胎尿,AFI临界孕妇围产结局取决于AFI值、妊娠期限及分娩方式[5]。羊水对胎儿生长发育、宫内恒温、恒压、对缓冲压力使胎儿免受外界的损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羊水减少可使胎儿在宫内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羊水的缓冲作用减弱,宫缩及腹压可以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或畸形,尤其是临产后由于胎盘及脐带的血管受压导致胎心及羊水性状改变,对胎儿的威胁很大,可增加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妊娠晚期AFI临界是胎盘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可以看作胎儿在宫内缺氧的早期表现,是胎儿危险的重要信号。Jeng等[6]也发现AFI临界者发生围生儿不良结局显著高于正常组,本研究显示:AFI临界的孕妇新生儿轻度窒息率3.27%,显著高于AFI正常组(0.87%);羊水粪染是胎儿缺血、缺氧的结果,当胎儿缺血、缺氧时,机体为了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体内循环重新分配,消化系统的血供减少,胃肠道蠕动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出增加。本组资料显示:AFI临界的孕妇羊水粪染发生率为22.07%,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羊水过少发生在妊娠早期,胎膜与胎体粘连,造成胎儿畸形,甚至胎体短缺;羊水过少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子宫外压直接作用于胎儿,引起胎儿肌肉骨骼畸形(如斜颈、曲背、手足畸形等)。本研究显示:AFI临界的孕妇新生儿畸形率0.27%,显著高于对照组0.06%。另外,妊娠期间吸入羊水有助于胎肺膨胀及发育,羊水过少可能导致胎儿肺发育不全。

  3.3 对AFI临界孕妇的处理

  临床医生不能仅从羊水量的多少之单一角度来诊断和处理AFI临界的孕妇,而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同时监测是否伴有妊娠并发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处理。首先应定期行B超监测羊水量、测胎动及胎盘功能,如无其他高危因素,各项监测指标正常,尽量使妊娠接近或达到足月;如妊娠已足月,AFI临界,胎头已入盆,宫颈成熟度好,胎心率良好,应静脉滴注缩宫素,进入产程后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状,若羊水清,估计短时间内可分娩者经阴道分娩;若人工破膜发现羊水粪染、胎心率异常或伴高危因素之一(如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肝内胆汁瘀积综合征等),短时间不能经阴道分娩,应尽早行剖宫产术,从而避免新生儿窒息发生,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总之,对妊娠晚期AFI临界孕妇,产科工作者不能掉以轻心,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监护,合理处理,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2004:437.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2008:128.

  [3],Wing D A,Fishman A,Gonzalez C,et al.How frequently shouid amniotic fluid index be perfomed during the ecourse of antepartum testing[J].Am J Obstel Gynecol,1996(174):33.

  [4],贺莉,龙娟.羊水过少340 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3.

  [5],孙景才,孙立.羊水过少妊娠及分娩经过[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4,1(31):59-60.

  [6],Jeng C J,Lee J F,Wnag K G,et al.Decreased amniotic fulid index in tem pregnancy[J].J Reprod Med,1988(37):7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