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剖宫产术后结肠假性梗阻2例
发表时间:2012-01-17 浏览次数:399次
作者:邱贵凤,杨娟 作者单位: 湖北云梦,云梦县城关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二次剖宫产术后;结肠假性梗阻
1 病例摘要
例1,女,28岁。孕4剖1孕40周 LOA待产,于2009年5月20日入院。因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入院后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当日腹胀腹痛并伴恶心,肌注哌替啶50g后好转。术后第二天腹胀加重,持续恶心,经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术后第四天仍未排气排便,腹胀难忍,体温高达39℃。体检:T 38.8℃,P 108次/min,R 27次/min,痛苦面容,腹部高度膨胀,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腹腔穿刺抽出黄色稍混浊腹水,李凡他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剖宫产术后肠梗阻。转入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水500ml,肠管普遍扩张,肠壁薄,充血水肿,小部分肠壁浆肌层破裂,无明显肠瘘及梗阻,未见肠扭转。吸出黄绿色肠液2000ml,修补破裂的浆肌层,腹腔冲洗后留置引流管并持续胃肠减压。术后给予抗炎、止血、补液,对症治疗,术后腹胀逐渐减轻,至术后13天,腹胀消失,痊愈出院。
例2,女,30岁。孕3剖1孕39+5周 LOA临产,于2010年10月25日入院,因“瘢痕子宫”、“要求手术”于当天在脊硬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用静脉止痛泵。术后12h患者恶心、呕吐1次,腹胀明显,给予新斯的明0.75g肌注,每天1次,并指导右侧卧位和侧俯卧位交替,用药12h后肛门排气,但腹胀仍无明显减轻,手术72h后症状加重,多次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身体检查:腹部膨隆,以上腹部为重,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轻,腹部透视:结肠脾曲明显胀气。诊断为剖宫产术后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给予开塞露2支塞入肛门。10min后大便1次,并给予新斯的明0.5g肌注,每天2次。腹胀逐渐减轻,至术后7天腹胀消失,痊愈出院。2 讨论剖宫产术后假性肠梗阻,又称Ogilvie’s综合征[1~3],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胚胎发育时中肠衍生结构的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不平衡,支配远端的交感神经被阻断,而副交感神经作用增强,发生肠梗阻。(2)手术导致的支配降结肠和直肠的骶副交感神经机能障碍,导致肠阶段性的张力丧失。(3)妊娠后孕激素大量增加,肠管平滑肌张力下降,蠕动减少而引起肠管扩张。(4)其他因素如手术对肠管的刺激、产程延长、产妇疲劳、体液丢失、水电解质紊乱未能及时纠正等。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具有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和X线表现,但没有结肠梗阻的器质性原因,易发生盲肠穿孔,严重病例死亡率高。本组两例发生在二次剖宫产术后,共同发病原因与支配结肠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导致降结肠和直肠上端松弛或痉挛,产生梗阻性症状。二次剖宫产术后者还可能与妊娠后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增加,腹腔炎症,肠粘连,导致肠管肌张力下降及蠕动减小有关。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症状多出现在手术后早期,本组两例均于当日或次日出现肠梗阻症状,腹胀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或腹痛,肠鸣音减弱,腹部压痛少见。本病的治疗要点是:(1)胃肠减压,改善肠壁血循环;(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3)防止感染和中毒。对早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无效,无腹膜炎的患者,可尝试结肠镜减压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笔者体会,剖宫产术中动作轻柔,减少手术创伤及对肠管的刺激,尽可能清理羊水、胎脂、血液等,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合理饮食,以防并发假性肠梗阻。近年来,有报道中药保留灌肠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低位灌肠,以防止肠穿孔的发生。病例1在病情早期未改善肠痉挛的状态,虽经胃肠减压但未行肛管排气致使肠管少许胀裂。幸适时手术探查修补,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抗炎、补液。对症治疗后逐渐好转。病例2在术后24h内已疑有假性肠梗阻的可能,故及早给予新斯的明肌注,以促进胃肠正常蠕动,并采用右侧卧位、俯卧位轮换改善结肠可能受压的状态,后经肛门注入开塞露排便后,病情逐渐好转痊愈。故手术是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措施,适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X线腹部平片盲肠扩张9cm以上,或已有肠穿孔发生者。手术方式需根据不同病理情况决定。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162.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胡晓云,秦天华.剖宫产术后Ogilvie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新疆医学,2004,(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