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方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22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邱丽,曹永春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桂枝茯苓丸; 慢性盆腔炎; 扶正祛邪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中的常见病, 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尚无特效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笔者结合该病的病机,采用金匮方加味治疗,小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均系临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53例,除外有妊娠、陈旧性宫外孕、盆腔结核、实质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年龄18~45岁,平均(31.5±3.7)岁,病程3月~10年,平均(3.8 ±2.6)年。
1.2 诊断标准:参考1993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腹部隐痛或刺痛,腰骶部疼痛,腰膝酸软,白带量多,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妇科检查:子宫有不同程度的压痛、或活动受限及粘连固定;或盆腔内可扪及大小不等质软包块、或附件增厚、压痛明显。B超检查:或见盆腔炎性包块。
1.3 治疗方法:方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黄芪、续断为主方。药用:白芍30g,当归、川芎、丹皮、桃仁、赤芍各15g, 茯苓、白术、泽泻各15g, 桂枝10 g黄芪20g,续断15g。每日1 剂, 煎至100ml药液,翻渣二煎至100ml,两煎相混,分两次服。每月经后连服10剂,连服三月。腹痛明显加延胡索10g,香附10g;湿热明显去桂枝、黄芪,加红藤30g,、败酱草30g,、连翘10g;寒湿者加小茴香、吴茱萸各10g;兼有盆腔包块者加昆布10g、鳖甲10g、牡蛎10g;腰痛明显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带下量多加黄柏10g、薏苡仁30g。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参考相关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包括子宫、附件压痛、子宫活动度受限、附件增厚、炎性包块等)体征消失, B超检查炎性包块消失; ②显效:下腹痛、腰骶痛明显好转,白带正常或接近正常,妇科检查:子宫粘连明显减轻,附件包块缩小> 50% ,附件增厚及压痛明显减轻,B超:附件包块缩小> 50%; ③有效:下腹痛、腰骶痛稍好转,白带有所减少,妇科检查:子宫粘连稍减轻,附件包块缩小< 50% ,附件增厚及压痛稍减轻; B 超: 附件包块缩小<50%; 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见表1。表1 治疗结果 (n)
3 体 会
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湿浊与热毒相搏结,表现为热毒炽张或热化肉腐,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当其治疗延误或不彻底时,易转为慢性炎症,此时临床表现以瘀、滞、湿、浊为主,且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日见虚症,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灵枢》有曰:“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内经》有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该病的临床表现往往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肝经气血因受瘀、滞、湿、浊阻滞,运行受阻、不通或不畅而致之疼痛。瘀者:即血瘀;侵袭盆腔胞宫及冲、任、带诸脉的诸邪因未能得到彻底的清除,仍壅遏于胞宫、胞脉,导致胞脉之气血运行受阻,瘀滞不通,产生“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下腹疼痛这一主要临床症候。时间日久,结缔组织增生,甚至形成癥瘕。有关研究表明:盆腔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即血液处于浓、粘、滞、凝的状态[2]。亦有研究证实:以活血化瘀药为组方的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滞者:为气滞;引起气滞原因主要有三:一为肝气结郁;一为血瘀致气阻,以致气滞;再有就是病程日久,累及于脾,脾虚气弱,运行无力,导致气滞不行,这正切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病机。湿浊:水湿也,或为余邪未清,或为长期从下部阴道侵入,稽留于下焦。湿性粘腻,久而蕴结,导致盆腔器官的粘连、积水、囊肿、疼痛,也必然加重气滞、血瘀。湿浊的长期留滞,使得慢性盆腔炎迁延难愈。而湿浊之邪难以清除,除与湿邪粘滞的特性有关外,又与脾虚、肾虚有关。湿浊不尽,易致脾虚;脾土虚则湿浊内生、难化。本病发于下焦,与肾有关,且久病者往往及于肾,以致肾虚;肾气虚不能温煦脾土,又致湿浊不易解除。所以慢性盆腔炎者,尤其时间过久者,往往累及肝、脾、肾,出现虚实夹杂、虚实互为因果的复杂病理,治疗应当肝脾肾同调、祛邪过程中不忘扶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该方主治“肝脾不和”之妇人妊娠腹痛、妇人腹中诸疾痛。同时来源于《金匮要略》的桂枝茯苓丸,主治瘀血留结于胞宫、妊娠不安及腹痛等,实验证实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促进血脉畅通,促进瘀血炎症的消散,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该方的特点是祛瘀的缓消之剂,无峻利攻伐之药,祛邪中不伤正气。本观察所组主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补血和血行气, 川芎、桃仁、丹皮、赤芍活血行滞化瘀,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益气,渗湿利水。桂枝助气通阳,既可温通经脉,又可助脾阳运化水湿。加用黄芪益气利水,并取扶正祛邪之益。续断甘温主入肝肾,具有补肝肾,行血脉,通利筋脉作用,又可温煦脾阳助运化水湿。组方寒热并用,虚实兼顾,标本兼治,使肝血足气机调, 脾运健湿邪除,血瘀化而正气护,临床效果颇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1993.252.
[2] 赵俊娟,裴颖.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28-140
[3] 高慧.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动物模型浅述[J].中医药研究,199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