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中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预防产后出血80例预后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2 浏览次数:391次
作者:李海侠,曾加礼 作者单位:陕西汉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剖宫产术中施行了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伴行静脉结扎术的方法及预后等。结果:对80例剖宫产术后可能发生大出血的患者实行了该术,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出血量少,防治产后出血效果较好。且术后月经恢复及子宫复旧情况良好,不影响再次妊娠与分娩。结论:该方法止血简单迅速、效果确切,正确熟练地掌握该方法和及时实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剖宫产,产后出血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80例,均在剖宫产术中施行了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伴行静脉结扎术。平均年龄26.24±2.04岁,孕周38.2±2.2周。
方法:术者用左手握住子宫下端一侧向头部牵拉,于剖宫产切口稍下方,将针从前方向后距子宫侧缘2~3cm处穿过子宫肌层,再由后向前穿过阔韧带无血管区出针打结。用1号肠线单次缝合,缝合时尽量多缝些子宫肌层,以利止血。勿穿过蜕膜层,以免感染。结扎右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可采取相反的步骤。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后子宫立即呈淡红色,收缩变硬而出血减少。应注意检查,防止阔韧带血肿形成。
结 果
所有高危产妇经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后,均未发生产后出血。所有病例均无晚期产后出血,亦无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未发生膀胱、输尿管损伤现象。4例子宫切口向一侧撕裂延长出血,并有2例形成局部小血肿者,出血控制,小血肿不再增大,然后缝合子宫下段切口,使手术顺利结束。合并子宫肌瘤4例,均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行子宫肌瘤挖除。滞产1例,临产后27小时剖宫产取5kg活婴。
产妇术后均随访6~10个月,月经于产后2~9个月恢复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正常。
讨 论
子宫的血供主要来自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从髂内动脉前干发出,在腹膜后沿盆侧壁下行,然后向内穿过阔韧带基底部,子宫旁组织,在距子宫颈内口约2cm处,从前上方越过输尿管到达子宫侧缘,于阴道上宫颈部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粗,沿子宫侧缘迂曲上行,分为子宫底支、输卵管支、卵巢支。子宫动脉第2级分支进入宫壁后再分支,行于肌层的血管层,后者再发出分支垂直进入子宫内膜弯曲成螺旋状[1]。左右两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分支在子宫中线处吻合。妊娠期子宫血流量逐渐增加,至足月孕时,子宫血流量为500~700ml/分,较非孕期增加4~6倍,其中5%供肌层,10%~15%供子宫蜕膜层[2]。剖宫产术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迅速收缩,挤压子宫螺旋血管使出血减少。但是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由于子宫过度膨胀造成低胀性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附着的子宫下段肌组织菲薄,收缩力较差。妊高征的子宫肌纤维水肿等因素,使子宫的螺旋小动脉得不到子宫平滑肌有效的挤压而开放,致宫腔短时间内可大量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单纯依靠宫缩剂及宫体按摩,往往不能奏效,此时果断正确地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伴随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可达到暂时的止血目地,肠线脱落后血管可再通,也可有侧支循环形成,以后仍可有正常月经和妊娠。子宫肌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止血,由于血流减缓,局部加压易产生血栓而止血,待其侧支循环30~60分钟建立时,出血部位血栓已形成,而且牢固的达到止血目的[3]。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手术出血,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对抢救产妇生命、保护生殖器官是较好的治疗措施,且减少输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
3 戴钟英.髂内动脉结扎术在妇产科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2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