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5-23 浏览次数:398次
作者:刘琴,刘燕,尤俊谦,彭莲抒 作者单位:1.简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 简阳 641400;2.简阳市禾丰中心卫生院, 四川 简阳 641400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2例改良B-Lynch缝线术治疗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例改良B-Lynch缝线术治疗产后出血有效率为100%,子宫复旧良好。结论:改良B-Lynch缝线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种有效措施。操作简单,止血迅速,成功率高。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基层医院也可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改良B-Lynch缝线术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孕产妇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当前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而宫缩乏力又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预防和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十分值得探讨。我院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取得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29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出血的患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以及乡镇卫生院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我院医生出诊急救行该术成功止血3例,平均年龄30.2岁,平均孕周37周,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20例,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麻醉采用持硬麻醉或局麻加全麻。剖宫产指征为子痫前期,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多胎妊娠、头位性难产,瘢痕子宫等。
1.2方法
1.2.1 B-Lynch外科缝线术
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2]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B-Lynch缝合术方法将子宫从剖宫产原切口托出,两手加压子宫体,缩小子宫体积,若出血减少估计该术能成功。术者用2号铬制肠线穿刺子宫切口距右侧端3 cm的右下缘3 cm,穿过宫腔至切口上缘距侧方4 cm出针,缝线拉至宫底距宫角约3 cm~4 cm处,并垂直绕向后壁,在与前壁相同的部位进针至宫腔,至左侧后壁水平出针,将缝线垂直通过宫底拉至子宫前壁,如同子宫右侧的部位进出针于左侧子宫切口的上下缘,子宫表面可见从前壁至后壁两条缝线呈背带式在子宫两侧。助手双手加压子宫体,抽紧缝线后打结,常规缝合子宫下段切口。
我们改良B-Lynch缝线术是将跨越子宫前后壁的缝线改为在子宫肌层连续缝合,由前壁切口上缘向宫底方向垂直连续缝合3针~4针(针距1 cm,间距3 cm~4 cm)。
1.2.2 改良式的B-Lynch缝合
将子宫托出腹腔,用两手托住并挤压子宫体,观察出血情况,判断B-Lynch缝线术成功的概率,加压后出血基本停止,成功的可能性大,可行子宫缝扎术。准备一根2-0可吸收线,先从子宫切口右侧上缘(距子宫侧缘3 cm,切口上缘2 cm)进针水平缝一针打结后由前壁切口上缘向宫底方向垂直褥式缝合3针~4针(针距1 cm,间距3 cm~4 cm,达肌层,将缝线固定于子宫浆肌层):缝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缝线位置距宫角3 cm;由后壁宫底向宫颈方向垂直褥式缝合3针~4针(方法同前壁缝法);与前壁进针相对应部位的后壁向左水平缝一针至左侧距子宫左侧缘3 cm,同法左侧自后壁到前壁穿过浆肌层缝合6针~8针至前壁左侧切口上缘2 cm缝合过程中边缝助手即边拉紧缝线,此时可见子宫体两侧有2条较深的凹陷,水平缝一针打结(缝合时均不穿透蜕膜层)。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套入其他器官引起梗阻的可能。
2 结果
32例经改良B-Lynch缝线术治疗后均有效所有患者在施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结扎完毕,子宫变色、缩小、变硬、出血停止。术后所有的患者肠功能均在24 h~48 h内恢复,且无术后腹痛、行动不便或其他不适等。术后7 d宫底脐下二至四指,术后42 d子宫恢复正常大小,随防3个月~10个月,患者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危害孕产妇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因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占80%以上。处理该类患者中,当宫缩剂应用无效时,多采用宫腔纱条填塞的方法,缺点是感染,操作过程中费时较长及再次出血。另外就是切除子宫,而切除子宫不仅造成产妇生理、心理的创伤而且因孕产期盆腔充血水肿,行子宫切除术手术难度较非孕期大,术中易出血及损伤脏器。虽保留附件但子宫切除后影响卵巢功能,使之提前衰退,导致更年期综合征提早出现。切断了卵巢固有韧带,阻断了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供,卵巢血供减少至少1/2,而且子宫不单纯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还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可以分泌多种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等,参与许多生殖生理变化,因此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设法保留子宫尤为重要。B-Lynch外科缝线术是英国Milton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能用于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安全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血,可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能力,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式缝线法:本组应用改良B-Lynch缝线缝扎子宫获得成功,仅用1根可吸收线,2 min~3 min就完成操作,在子宫前后壁缝线加压子宫,出血停止,预后良好。改良的优点:原手术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我们于子宫前后壁浆肌层缝合固定数针,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套入其他器官引起梗阻的可能。 经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改良B-lynch缝合术,操作更简单,止血迅速可靠,且安全易行,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成功率高,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剖宫产术中若遇到宫缩乏力性出血,经常规处理无效时,应当机力断实施该术。首先挤压宫体,判断实施该术的成功率,然后再行此术。此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DIC等不良结局的发生。是宫缩乏力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子宫弥漫性出血首选且有效的外科止血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娟, 李维敏,王艳萍,等.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257-260.
[2]Wax JR,Chawnell JC,Nandersloot JA.Packing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new approach to an old technique[J].lnt J Gyneccol Ob stet,1993,43: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