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包裹性积液治疗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1-03-28 浏览次数:381次
作者:金小英 周欢 作者单位: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盆腔包裹性
盆腔包裹性积液亦称盆腔炎性包裹性囊肿或盆腔腹膜囊肿,多继发于盆腹部手术或盆腔炎症[1]。除妇科检查发现盆腔肿块外,超声检查是盆腔包裹性积液最佳诊断方法。目前随着妇女盆腔炎的急剧上升及妇科外科手术的进一步增加,本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具有病程迁延难愈、治愈难度大的特点。现将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于B超引导穿刺下治疗21例,行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33例,和中药保守治疗30例的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及住院诊断为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共84例(均有病史结合妇科检查及B超确诊)。诊断标准[2]:(1)有慢性盆腔炎病史,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检查史;(2)囊壁厚度不均匀或境界不清;(3)囊液中有细小光点,但较内膜样囊肿细小光点明显稀少,内可探及正常卵巢回声;(4)囊腔液体清亮、可见强回声纤维条索状光带,从而形成不完全分隔,彩色多普勒、超声往往较难探及囊壁血管。住院患者54例,其中21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为A组,年龄23~51岁,平均40岁。同一时间段内,行剖腹手术治疗18例及腹腔镜手术治疗15例为B组,年龄28~54岁,平均42岁。另取门诊患者30例,行中药保守治疗为C组,年龄22~48岁,平均41.4岁。
1.2 治疗方法
(1)A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术前排空膀胱),常规阴道消毒后,将阴道探头经穿刺引导线对准穿刺部位[3],穿刺针进入液性暗区内可见与引导线相重叠的强光条回声,迅速适度用力进针至囊腔中(进针时有明显突破感),抽吸时轻松无阻力,囊液抽吸先送检找癌细胞、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21例中常规检查9例有白细胞、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找癌细胞均阴性)。抽吸至图像上的液性暗区消失,囊腔用0.5%的灭滴灵灌洗后,囊腔内注入庆大霉素16万单位,术毕取出穿刺针,仔细检查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点后消毒。(2)B组患者剖腹术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腹腔镜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术式根据术中情况分别行粘连分离术、包裹性积液囊壁剥离术、囊腔引流术。术后腹腔留置0.5%的灭滴灵液100ml、非那根50mg及地塞米松5mg。A、B二组术后均辅以全身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3~5d。(3)C组患者一直在中医门诊服用清热、理气、豁痰的中药方剂(肿立消)保守治疗。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其他药物及物理治疗,服用4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3疗程。
1.3 疗效评价
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价。治愈:盆腔包裹性积液完全消失;有效:比原来囊肿缩小一半以上;无效:比原来囊肿缩小一半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略)
2.2 随防结果
一年后复发情况:A组总有效19例中复发6例(31.57%);B组剖腹手术总有效16例中复发5例(31.25%),2例手术常有下腹痛,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腹腔镜手术总有效14例中复发1例(7.14%)。C组:总有效27例中复发2例(7.41%)。
3 讨论
本资料结果显示:三组相比疗效相似,但复发率行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治疗组及剖腹手术治疗组明显要高。A组复发率高,考虑与穿刺注入囊腔内的药物种类及用量目前还在摸索阶段有关,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至于剖腹手术复发率高及术后出现腹痛与再次手术加重盆腔粘连有关。腹腔镜手术无论从疗效及复发情况均明显好于以上二种方法,但存在医疗费用较高的问题,不过对于伴有不育的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及疑与卵巢囊肿合并存在的患者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可了解输卵管通畅及卵巢情况,且由于手术创伤相对小,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彻底,术后应用抗生素不易再粘连形成包裹性积液[4]。针对一些不愿意手术患者,本院研制了清热、理气、豁痰的中药方剂(肿立消)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治疗方法具有治疗费用低、无创伤性、复发率低的优点,对盆腔包裹性积液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需积累更多病例资料,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 丁慧青. 妇科术后盆腔包裹性积液治疗方法的探讨. 现代妇产科实践,2005,117(1):40~42.
2 常才主编. 经阴道超声诊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6.
3 周听玉. 盆腔腹膜囊肿的介入性超声诊疗. 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0,9(1):15.
4 刘彦. 实用妇科腹腔手术学.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