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原菌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11  浏览次数:387次

  作者:吴月芳 王颖 尚清 郭映辉 王锐 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省儿童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引起幼女外阴阴道炎的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取患儿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治疗前阴道分泌物细菌检出阳性率81.5%,检出细菌16种。治疗后阴道分泌物细菌检出阳性率29.7%,检出细菌8种。治疗前后相同的菌群有6种,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消化链球菌检出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检出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引起幼女外阴阴道炎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嗜血菌属、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白假丝酵母菌、变形菌属、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淋病奈瑟菌少量。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氯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嗜血菌属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

  【关键词】 儿童;外阴阴道炎;病原菌;药敏试验

  幼女外阴阴道炎是小儿妇科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与其解剖及生理特点有关,病原菌与成人不同。本文就我院妇产送检患儿阴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送检治疗前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阴道分泌物260份,治疗后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阴道分泌物118份。患儿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3.4岁;农村占76.9%、城市占 23.1%。均无全身疾患及受性侵犯史。

  1.2 方法 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外阴,用2只细的灭菌棉试子分别取阴道分泌物。一支置生理盐水试管,涂片、染色、镜检。一支置消毒密封试管,立即接种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5%CO2孵化箱37℃ 24 h培养后,取优势菌进行常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平板采用MH琼脂,纸片采用天坛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以NCCLS标准为结果判断标准。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作为质控菌株。嗜血菌属质控菌株:流感嗜血杆菌ATCC49247/49766,大肠埃希菌ATCC35218。治疗后症状消失3个月无复发的病例,复查阴道分泌物。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情况 送检260份标本,阳性标本212份,阳性率81.5%,检出细菌16种。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2.5%,革兰阴性菌占52.8%,真菌占4.7%。212份阳性标本中优势菌分布,见表1。

  2.2 复权菌的检出情况 复权菌指同一份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出2种或2种以上菌种。本组标本检出复权菌45份(21.2%)。其中检出2种细菌占75.6%,检出2种以上细菌占24.4%。

  2.3 检出菌耐药情况 革兰阳性菌78株,革兰阴性菌82株,嗜血菌属28株,分别对10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见表2。

  表1 治疗前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率 表2 检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

  2.4 复查及对比情况 治疗后阴道分泌物细菌检出情况: 送检118份标本,阳性标本35份,阳性率29.7%,检出细菌8种42株,复数菌占20.0%。与治疗前相同的菌群有6种40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消化链球菌检出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检出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3 治疗前后阴道菌群对比例

  3 讨论

  3.1 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原菌 幼女外阴阴道炎,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多与外阴炎并存。由于婴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炎症。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1]。本组病例治疗前细菌检出率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属、嗜血菌属等,与国内董芳等[2]报道相近。国内杨冬梓等[3]研究显示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阴道菌群分离率与正常幼女阴道菌群分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病因是菌群失调所致。国外有学者认为由于阴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存在交叉而造成诊断混淆,且有些微生物在正常幼儿阴道可检出,故培养阳性病原菌是否是引起临床症状的真正原因仍要进一步探讨[4,5]。本组病例治疗前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81.5%,治疗后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29.7%;治疗前后相同的菌群有6种,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消化链球菌检出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是阴道正常菌群;大肠埃希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检出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测是引起临床症状的菌群。引起幼女外阴阴道炎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属、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属、白假丝酵母菌、变形杆菌属、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淋病奈瑟菌少量。

  3.2 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原菌耐药性 检出细菌对10种抗生素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氯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79.5%、 60.0%、56.4%。革兰阴性菌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4.1%、29.2%、24.4%。各种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较低。临床上常用红霉素等药治疗,常因耐药影响治疗效果。嗜血菌属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临床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

  2 董芳,张美和,郭玉芬. 小儿阴道炎的细菌病原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2425.

  3 杨冬梓,邝健全,梁贵尚. 幼女外阴阴道炎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70171.

  4 Jaquiery A, Stylianopoulos A, Hong G, et al. Vulvovaginitis: clinical features, etiology, and microbiology of the genital tract. Arch Dis Child, 1999,81:6467.

  5 Stricker T, Navratil F, Sennhauser FH. Vulvovaginitis in prepubertal girls. Arch Dis Child, 2003,88:32432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