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早期溶栓14 例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3-01 浏览次数:423次
作者:吴秀玲,潘志坚 作者单位:山西汾矿集团总医院,山西 汾阳 032000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早期溶栓
心室颤动(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出现在起病后2 h内[1,2],经心肺复苏术(CPR)成功后的AMI患者能否尽早安全地溶栓,目前对此仍有争议。分析2002年—2009年14 例AMI患者CPR后溶栓成功案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 例中男12 例,女2 例,年龄36~68 岁,就诊后突发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波。
1.2 诊断及治疗
CPR前后心电图已明确诊断为AMI,14 例均在抢救室实施抢救,序贯或同时进行初级心肺复苏术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液体支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4 例患者在CPR前后心电图明确诊断为AMI,梗死部位:广泛前壁3 例,下壁4 例,前壁4 例,前间壁1 例,复合壁2 例。
1.3 溶栓
溶栓距发病时间(125±63) min,溶栓药物:尿激酶,剂量100~200万U,其中150万U 12 例,200万U 1 例,100万U 1 例;溶栓前4 例(28.5%),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均经静脉溶栓,其中12 例在溶栓2 h内抬高的ST段均回降>50%以上,10 例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血清CKMB峰值<14 h 11 例(78.5%),峰值>14 h 3 例(21.5%),2 h内出现再灌注严重心律失常:心室颤动3 例,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 例。
预后14 例均痊愈出院,10 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1 例行心脏搭桥术,3 例未予进一步治疗,随访14 例,11 例可正常地工作、生活,1 例心功能2级,1 例心功能1级,1 例死亡。
2 讨 论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资料表明心脏骤停患者中75%为AMI,Schmermund等通过尸检发现,在50 岁以下猝死患者中80%以上存在冠状动脉血栓[3]。Engelstem等提出在出现前驱症状、主诉后2 h内发生猝死,88%是由冠状血管阻塞性疾病引起,因此可以说血栓是CA的主要致死因素[3]。
14 例患者从心脏骤停至开始心肺复苏术时间<5 min,胸外按压12 例,人均除颤2.5次,自主循环恢复时间<20 min,2 例心室颤动10 s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未予除颤,14 例溶栓后出血1 例,发生率7.1%,与国内大型溶栓试验[4~5]相比,其出血发生率的升高不明显(P>0.05),15~20 min的CPR对溶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轻微,国外多个临床研究也表明CPR并未显著增加溶栓后出血发生率。
长期以来“近期的CPR史”一直是溶栓疗法的禁忌证,主要是因为顾忌溶栓药物本身可能引起的出血以及加重CPR过程中可能并发的器官和组织损伤,但在无法实施介入治疗的情况下,溶栓是心电极度不稳定患者惟一可行的再灌措施,溶栓与否往往决定CPR最终的成败[1]。
分析心脏骤停复苏后溶栓成功的主要原因:男性居多。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仅54 岁,而国内大型溶栓试验的平均年龄为60 岁[4]和61 岁[4];CPR和除颤均及时。本资料中的心脏骤停均发生在院内,室颤往往在心电监护的过程中发生;溶栓距发病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30 min。7 例患者血压未恢复正常范围即开始静脉溶栓,在CPR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使微血管内的微血栓溶解而改善循环,保护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而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复苏患者的预后[3]。
总之,AMI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及早CPR,恢复自主心率应及早静脉溶栓,血压可在溶栓同时监测和调整5 min后开始CPR,20 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68 岁以下的AMI患者溶栓容易成功,且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本组14 例均为CPR后溶栓成功病例。
【参考文献】
[1]徐昌盛,刘文革.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成功65例分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内,2008,36:531.
[2]郭路芬,彭亚光,李庆祥,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043.
[3]蔺际.心肺复苏中应用溶栓疗法的探索[J].中华医学杂志,2006,26(3):208.
[4]尿激酶(天普洛欣)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多中心临床试验1 406例总结[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76179.
[5]国产重组链激酶Ⅲ期临床试验协作组.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