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气囊双腔导尿管治疗宫腔粘连30例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12  浏览次数:448次

  作者:赵瑞珩,谢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吴江215200

  【摘要】目的 研究气囊双腔导尿管扩张分离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气囊双腔导尿管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扩宫器扩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囊双腔导尿管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方法简单、安全有效,适于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气囊双腔导尿管 宫腔粘连 治疗

  随着门诊人流人次的增多,宫腔粘连发病率也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人流后闭经或经量显著减少,有时伴周期性下腹痛或子宫增大积血。传统采用探针刮匙或宫腔镜下直视下分离,前者比较盲目而且不一定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后者则比较昂贵。为探索成本低而且安全有效的技术,我院采用气囊双腔导尿管扩张分离宫腔粘连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宫腔粘连诊断标准 ①有刮宫、吸宫、取节育器等宫腔操作病史;②宫腔部分粘连:月经量过少,周期性腹痛。宫腔碘油造影:宫腔缩小变形,宫腔一个或多个轮廓清晰,边缘锐利,形态异常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子宫局部边缘不整齐。探针进入宫颈宫腔有粘连感,加压后能通过。B超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菲薄(2~5mm),回声不连续或宫腔积血;③完全粘连:闭经,周期性腹痛。宫腔碘油造影:碘油分布不均匀,宫腔内未见显影,或造影剂不能进入宫腔。B超检查可见子宫三径变小,内膜线不连续,内膜厚度小于2mm,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粘连部位的子宫内膜“三线征”消失,宫腔无积液。符合上述①加②项或①加③项,排除早孕或异位妊娠盆腔炎,其他原因所致的非子宫性闭经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即可诊断[1,2]。

  1.2 病例选择 观察组选用2005年10月~2007年5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20~40岁,其中22例为吸宫或刮宫术后,8例为取环术后。20例为月经过少,10例为完全性闭经。此组行气囊双腔导尿管分离宫颈宫腔粘连。对照组选择2003年4月~2005年7月收治的宫腔粘连20例,年龄22~42岁,其中11例吸宫或刮宫术后,9例为取环术后。15例月经过少,5例为完全闭经。此组采用传统的扩宫器扩张。

  1.3 手术步骤 观察组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阴道宫颈常规消毒,窥阴器扩张阴道,钳夹宫颈前唇,插入12号气囊双腔导尿管,在气囊外接口处缓缓地注入生理盐水5~10ml,宫腔注药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放置10min,术后经双腔导尿管的另一外接口注入替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术后给予抗生素静滴抗炎,戊酸雌二醇2mg,每天1次,持续21天,最后10天加服安宫黄体酮4mg,每天两次。对照组使用扩宫器扩张,操作步骤同观察组,扩宫器从2号依次扩到5号,术后用药同观察组。

  1.4 效果评价 常规于术后3个月随访。疗效评定标准:有效:月经量明显增多;无效:月经量仍少或闭经。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a:χ2=22.01,P<0.01

  2.2 副反应情况 主要表现为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和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的呕吐,腹痛及轻度呕吐在术后30min内皆消失。

  3 讨论

  宫颈宫腔粘连主要原因是:人工流产术中扩宫器、刮匙或吸头坚硬锐利,胚胎排出后负压过高,或过度吸刮及金属环嵌顿断裂致宫颈管及内膜损伤及感染而造成[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功能失调为另一个原因[3]。预防宫腔粘连:选择合适的吸管,吸引时负压不宜过高;吸刮子宫不宜过度,以免损伤子宫内膜;吸头进出宫颈口时不能带负压,尽量减少进出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钳夹妊娠物时,动作要轻柔、准确。发生宫颈宫腔粘连时,传统上使用扩宫器、探针扩张分离粘连,采用气囊双腔导尿管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有效率为90.00%,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扩宫器扩张分离,因扩宫器质地钝而硬,可致宫颈管粘连损伤,加重粘连或再次粘连,而且对宫腔粘连效果较差。而气囊柔软,其扩张面积大,对子宫壁无损伤,术后给予抗生素冲洗宫腔达到抗感染的效果,给予一定雌激素的治疗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生长,防止再次发生粘连。虽然气囊双腔导尿管分离宫腔粘连没有宫腔镜直观,但它价格便宜,而且疗效也较显著,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秀兰.宫颈宫腔粘连症的诊断和治疗[J].邯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3):372.

  [2] 李盛蒲.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对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附70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5):97-99.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80-258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