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k剖腹产术7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6-24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张敏洁 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妇产科,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
目的:探讨Stark剖腹产的优越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开展新式剖腹产与去年同期子宫下段剖腹产在手术时间、术中损伤、术中出血、术后恢复等方面进行对比。 结果:Stark剖腹产在以上方面均优于子宫下段剖腹产。结论:Stark剖腹产值得推广。
关键词 Stark剖腹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9.8
Stark剖腹产术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始创于以色列Stark医师,国内于1996年10月首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完成。我院于2002年 6月开展新式剖腹产术至今已3年余,新式剖腹产与传统剖腹产相比,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手术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新式剖腹产78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9岁。初产妇72例,经产妇6例。剖腹产指征: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妊高征、臀位、高龄初产等。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子宫下段剖腹产81例,年龄22~39岁。两组在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差异,剖腹产指征近似,全部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式
新式剖腹产按马彦彦1997年10月第一版《新式剖宫产》[2]上介绍,手术切口选在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厘米处,呈直线型长约15厘米,仅切开皮肤,在切口中间向下切开脂肪层2~3厘米达筋膜层,再将筋膜切开约2~3厘米的小口,用直剪刀剪开筋膜,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粘着部,分离3~4厘米,撕拉腹直肌与皮下脂肪,在腹膜上撕开一小洞,沿上下方向撕开腹膜,用手术刀横向切开膀胱腹膜返折部2~3厘米,撕开腹膜返折10~12厘米,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3厘米横口,向两侧撕开子宫肌层11~12厘米,手取胎儿、胎盘,将子宫全部置于腹腔外,用纱垫擦宫腔,如没有临产的产妇,用宫颈扩张器,从宫腔向下扩张宫颈,用1号微乔线连续锁扣缝合子宫肌层全层,不缝合膀胱腹膜返折与腹膜,用1号微乔线连续缝合筋膜,用普通丝线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2~3针。传统的子宫下段剖腹产按《妇产科手术学》[1]操作,取pfannenstiel切口。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剖腹产手术时间
两组术式自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比较,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2.2 出血量及疼痛程度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疼痛程度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程度比较
3 讨论
由于新式剖腹产切口位置较高,分离腹直肌的部位远离腹直肌下方的锥状肌,致使腹直肌易于撕拉,开腹时应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的方法,使其行走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可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样即减少出血又节省因止血所需的时间。
以上结果均证实,新式剖腹产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及术后疼痛等方面优于传统的Pfannestiel切口剖腹产。另外,不缝合脏壁层腹膜可缩短手术时间、节省缝合材料、减少异物反应及术后疼痛、减少抗生素使用。但目前有报告[3]称不缝合腹膜与缝合腹膜粘连差异无显著性,但粘连发生的部位及粘连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因本院新式剖腹产后,二次剖腹产病例较少,无此方面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2
[2]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8
[3] 冉崇兰,李宁,綦小蓉.Stark剖宫产后再次手术腹腔粘连情况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