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尿崩症致肾积水、尿潴留2例

发表时间:2011-12-13  浏览次数:686次

  作者:王芳,蒋玲,刘金波,周尊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1. 内分泌科, 济南

  【关键词】 尿崩症,肾积水,尿潴留

  1 病例介绍

  患者1,女,51岁,农民,否认多饮多尿家族史、头颅外伤史、脑炎及头疼病史。已婚,育有1子1女。因“查体发现双肾积水半个月”收入我院。患者诉8岁起突然出现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10L左右,夜尿3~4次,24h尿量约13000mL。无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无乏力、消瘦。因未影响劳动和日常生活,患者未行任何治疗。半月前查体发现双肾积水。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肝脾双肾未触及,上腹正中未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尿比重1.002;超声:左肾15.6cm×9cm×7cm,右肾15.6cm×9cm×7.8cm;集合系统分离:右侧3.6cm,左侧3.2cm;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双输尿管内径0.9cm,膀胱壁毛糙增厚,呈小梁样改变,残余尿量600mL。超声诊断:① 双肾积水;② 双输尿管扩张;③ 膀胱粘膜小梁样改变;④ 尿潴留。血常规、血糖、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入院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论:① 膀胱感觉功能减退;② 膀胱顺应性增高;③ 膀胱测压容积增大(>1500mL);④ 尿潴留(低压性);⑤ 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容积增大,膀胱可见憩室形成,膀胱颈口无高起、无狭窄,动度正常。泌尿外科排除了患者存在造成肾积水尿潴留的器质性梗阻因素,给予留置导尿后转入内分泌科诊疗。在内分泌科行禁水加压试验:用药前(禁水8h后)血渗透压260mOsm/L,尿渗透压75mOsm/L,注射垂体后叶素6U后2h血渗透压263mOsm/L,尿渗透压161mOsm/L。尿渗透压升高超过100%,且尿渗低于血渗。颅脑MRI示: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影未显示且结构不清楚。结合临床及实验检查,诊断为完全性中枢性尿崩症。给予长效尿崩停0.15mL深部肌肉注射后第1天24h尿量6100mL,第2天5700mL,第3天2880mL。用药后尿量明显减少,且患者自诉口渴症状明显减轻,拔除尿管可自行排尿,嘱其出院后间歇性自家清洁导尿,每日4次。4个月后门诊随访,排尿量正常,测残余尿量减少至140mL,肾积水明显减轻,肾功能正常。

  患者2,男,34岁,因多饮、多尿34年入院,出生后即有上述症状,每日饮水15~20L,4~5h排尿1次,夜尿3~4次,每日尿量10L以上。无排尿困难、尿失禁等。否认头部外伤病史,其家族中祖父、父亲、叔叔、姐姐、弟弟及侄子有类似症状,患者母亲正常。入院查体:血压133/72mmHg,各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化验血渗透压277mOsm/L,尿渗透压68mOsm/L;血糖、血肌酐、BUN均在正常范围。导尿后测残余尿近3000mL。CT提示:双肾及输尿管积水,膀胱扩大并尿潴留。颅脑MRI示:垂体形态正常,信号均匀,垂体后叶可见高信号显示,视交叉信号正常。肾脏ECT示:双肾积水,功能中、重度受损,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左侧42mL/min,右侧50mL/min。由于患者平素饮水量极大,为防止禁水后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进行禁水加压试验。入院后给予垂体后叶素实验性治疗,长效尿崩停0.15mL深部肌肉注射后第1天24h尿量由注射前的4700mL减少至2500mL,后注射0.2mL可维持2000mL左右尿量3d,口渴症状明显减轻。患者拒绝进一步诊治出院,嘱其定时排尿,并自家清洁导尿4~6次/日。

  2 讨 论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造成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和释放不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长期大量的排尿可使尿路产生适应性扩张。经报道的尿崩症合并肾积水、尿路扩张的病例多为小儿或青年人中的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1],成人较少见。国外有学者对肾性尿崩症合并肾积水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这部分患者存在ADH 受体2(V2R)错义突变或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256位点丝氨酸被亮氨酸取代所致的点突变[2]。此2例成人患者均从儿童起病,多尿病史长达三四十年,伴有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膀胱尿潴留,但未发现存在明显的下尿路机械性梗阻。推测可能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多尿可导致膀胱壁代偿性肥厚,引起远端输尿管的壁内梗阻;②多尿引起输尿管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蠕动消失,导致输尿管扩张。残余尿量增加可加重这种功能性尿路梗阻;③由于社会化因素,患者常常自我控制排尿而致人为的尿潴留。但由于是低压尿潴留,且病程缓慢,因此虽然积水较重,但综合肾功能多在正常范围。尿崩症引起的肾积水需与神经原膀胱、下尿路梗阻和畸形等引起的肾积水相鉴别,后者无多尿现象,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逆行造影等方法有助于鉴别。

  尿崩症合并肾积水、尿潴留患者的治疗应首先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在明确积水的原因不是梗阻和神经原性因素的条件下,减少排尿量是治疗的关键。肾性尿崩症患者可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及非甾体消炎药;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可应用去氨加压素。患者应定时排尿以利排空,如残余尿较多只需自家间歇导尿引流即可,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因此,对于尿崩症患者,尤其是病史较长者,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常规行B超检查, 及早发现肾积水,解除可能存在的尿路梗阻,以避免或减少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参考文献】

  [1] 金晓群.小儿尿崩症合并肾积水20例临床分析[J].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 23(4):468.

  [2] McDill B W, Li S Z, Kovach P A, et al. Congenital progressive hydronephrosis (cph) is caused by an S256L mutation in aquaporin2 that affects its phosphorylation and apical membrane accumulation[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18):695269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