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藤汤西黄丸联用治疗盆腔炎性包块126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1 浏览次数:397次
作者:余桂女 作者单位:324300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盆腔炎
盆腔炎性包块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疾患,顽固难治,缠绵难愈;是生殖系统感染较严重的病症。盆腔炎性包块过去采用抗感染等治疗,疗程长,不易治愈。作者自2001年4月至2006年7月间,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加红藤汤加减灌肠治疗,共收治126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年龄在20~30岁者27例,31~49岁者98例,50岁以上1例。20~25岁及50岁以上患者多为阴道炎继发盆腔炎性包块,26~49岁的患者多为盆腔炎性包块,其中1例34岁患者发病仅4天就出现了盆腔炎性包块。病程在4天至1个半月不等,平均为12.23d。126例均为确诊盆腔炎性包块住院患者。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下腹部坠痛、腰骶部胀痛,肛门坠胀感,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有的伴有寒战、发热,体温37.8~39.3℃。
1.3 妇科检查 主要体征为阴道出血56例、阴道浓性分泌物30例、子宫压痛126例、一侧附件包块103例、两侧附件包块23例。
1.4 B超提示 盆腔积液126例,盆腔炎性包块116例、双侧附件索状增粗10例(入院5d后发现包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案 116例患者均于住院第一天开始使用头孢哌酮针或头孢曲松针2g、0.5%灭滴灵针100 ml/q 12h静滴,次日使用中药红藤汤加减灌肠。5天后发现包块的10例患者于发现当日进行灌肠治疗。灌肠治疗7d后包块消退不显者,加用西黄丸,每次3g,2次/d,内服,连服1周。
2.2 中药药物组成 红藤30g,炮山甲12g(先煎),皂角刺10g,薏米仁30g,连翘9g,败酱草30g,蒲公英12g,金银花9g,生甘草6g,延胡索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2g。
2.3 灌肠方法 上述方药水煎取汁150 ml,q12h保留灌肠。方法:将药液(温度保持在38℃左右)装入一次性灌肠器的药液储存袋中,倒挂在静脉输液架上,患者灌肠前排空大便,取侧卧位,将肛管缓慢插入肛门至直肠内约15~20cm处,药液在20min内滴完,滴完后保持卧位40分钟以上。7d为一疗程,经期暂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子宫附件未见异常,B超提示包块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B超提示包块明显缩小;好转:症状体征减轻,B超提示包块有所缩小;无效:经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包块仍存在。
3.2 126例患者中,痊愈97例、显效21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达77%,总有效率达98%。
3.3 接受灌肠的126例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4 讨论
盆腔炎性包块大多是慢性盆腔炎所致,主要表现:下腹部坠痛,腰骶胀痛,白带增多,有的在慢性炎症发作时伴发热等症状。急性盆腔炎也常形成炎性包块,如急性输卵管炎,重者输卵管明显增粗、弯曲,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增多,造成与周围组织粘连;若有脓液积于管腔内则形成输卵管积脓。卵巢常与发炎的输卵管伞端粘连而发生输卵管卵巢炎,又称附件炎;炎症可通过卵巢排卵的破孔侵入卵巢实质形成卵巢脓肿,脓肿壁与输卵管积液粘连并穿通,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TOA)。TOA可为一侧或两侧病变,约半数是在可识别的急性盆腔炎初次发病后形成。当急性盆腔腹膜炎有大量脓性渗出积液积累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处则形成盆腔脓肿[1]。
经恰当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急性盆腔炎能彻底治愈[2]。对盆腔炎性包块的治疗,有抗生素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方法,但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均不太理想[3]。这是因为盆腔炎性包块周围器官相互粘连,药物不易透入。在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同时,加用中药灌肠治疗,药物浓度高,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渗透直肠壁进入盆腔,直接作用于盆腔炎性靶器官[4]。方中的红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具有清凉解毒,软坚散结,消除包块的作用,且有广泛的抗菌作用,抑制细菌的代谢环节,阻碍其繁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炮山甲,皂角刺具有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薏米仁除湿止带,延胡索、乳香、没药行气止痛、化瘀行滞之功。
作者在治疗中发现,红藤汤灌肠配合抗生素治疗能使盆腔炎性渗出减少,有直接缓解局部痉挛的作用,配合服用西黄丸疗效较佳,明显消肿散结、消除炎性包块的作用。西黄丸的药理作用,激活巨噬细胞活性,促进干扰素的产生,提高NK细胞的活性、TH细胞的数量;其药物组成中的牛黄清热解毒、散结活血,配合麝香、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功,使用一周后,包块明显消除。证实红藤汤加西黄丸配合抗生素治疗纤维组织增生,促进炎性包块的吸收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灌肠治疗的优点是,药物局部吸收快;由静脉丛直接吸收进入下腔静脉,避免了苦寒药物对胃肠刺激,能迅速发挥药效。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0~271.
2 乐杰. 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72.
3 杨燕生,郝敏,祝育德,等.输卵管性不孕及输卵管病变的腹腔镜诊断.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6(31):327.
4 李培,杨清,陈艾.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