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介入化疗栓塞对手术切除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0-02-27 浏览次数:429次
作者:叶维娅,夏亚兰 作者单位:(1.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都匀558003;2.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03)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手术切除前行介入化疗栓塞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至2005年83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43例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0例宫颈癌行2~3次介入化疗栓塞+广泛子宫全切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其不同年龄、临床分期进行比较手术情况及5年生存率。结果:介入化疗栓塞后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97.5%,而静脉化疗后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69.77%。结论:手术切除前行介入化疗栓塞明显降低宫颈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5年生存率。
【关键词】 宫颈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其治疗上,早期以根治手术为主,晚期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只有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早、中、晚期宫颈癌的灌注化疗,后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对动脉化疗抗癌研究的深入,宫颈癌的介入灌注化疗与栓塞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也为后期手术切除提供了一些标准和方案。本人总结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切除前有无进行介入化疗与栓塞,以及对后期观察分组对比,分析其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至2005年我院收治的83例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CT表现部分子宫颈不规则增大或偏心性增大,肿块直径小于40 mm,宫旁无侵润,且膀胱、直肠正常;未见肿大淋巴结。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标准:ⅠA 14例、ⅠB 41例、ⅡA 28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鳞癌,其中高分化24例,中分化45例,低分化14例。年龄在26~73岁,平均(40.21±3.6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40例患者采用2~3次介入化疗栓塞+手术切除,为治疗组,另43例采取常规根治术,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均采用广泛子宫全切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组在常规根治术前后,再加上介入化疗加栓塞治疗,即:广泛子宫全切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在动脉栓塞前将2/3量的抗癌药先行灌注,然后余下的抗癌药物加在栓塞剂中进行栓塞,化疗方案多为DDP-5FU,其中DDP 60~80 mg/m2, 5FU 500~750 mg/m2。从而获得一个较高的峰浓度,栓塞剂多用明胶海绵。注意对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白细胞低下(小于3×109/L)、穿刺点皮肤感染者、严重动脉硬化等、妇科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者、合并有重要脏器衰竭、有插管或造影禁忌证,一般不考虑灌注化疗加栓塞。
2 结果
对照组在行广泛子宫全切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有3例术中大出血,两例手术失败,在5年内共有27人复发,其中13人死亡,5年生存率为69.77%。治疗组在进行广泛子宫全切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都非常顺利,未出现1例术中或术后大出血,行介入术半年后复查CT,有5例患者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例55岁患者病灶明显缩小,而且临床症状消失,5年内只有2人复发,1人死亡,5年生存率达9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子宫颈癌传统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并补充以全身化疗,全身化疗只用于晚期或治疗后复发宫颈癌的姑息治疗。介入治疗也适用于术前或放疗前的重要的辅助治疗,对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可改变肿瘤的侵润程度,提供择期手术的机会[1]。,很多文献报道宫颈癌对化疗不敏感,因此研究少,在1952年Cromer等首先将动脉化疗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疗效。后逐渐采用Seldinge技术将导管经皮肤股动脉插入髂内动脉,1976年Miller等首次应用选择性动脉栓塞技术[2]。
宫颈癌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既是诊断,也是一种治疗。宫颈癌介入术时,首先是作血管造影,病变部位可清楚显示子宫动脉及颈部螺旋血管增粗、扭曲及移位,毛细血管增多、紊乱,形成肿瘤血管团造影剂聚集,出现肿瘤染色,偶尔出现动静脉漏。通过造影找到肿瘤血管后将有效化疗药进行局部灌注,然后栓塞肿瘤血管,使其病变部位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达到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减轻了因全身化疗所带来的严重的副反应。现在子宫颈癌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特别对较早期(Ⅰ~Ⅱ期)宫颈癌。通过超选择插管,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阻止其扩散,为手术切除创造时间,减少手术风险,有效控制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对出血病例,栓塞可达到止血效果,降低手术风险,再加上外科手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技术现已比较成熟,所以对此种病例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多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光元,曹建民, 陈自谦.肿瘤血管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0-153.
[2] 陈春林,刘萍.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