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术式二次剖宫产99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25 浏览次数:456次
作者:阮洁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妇产科,安徽 蚌埠 233000【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腹腔黏连的情况。方法 对2005年6月~2008年8月既往有改良式新式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病史再次行剖宫产的99例病例进行术中观察并分析,比较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腹腔黏连情况。结果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黏连发生率低,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为二次剖宫产较好术式。
【关键词】 剖宫产术;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 子宫下段剖宫产; 再次手术; 腹腔黏连; 术中出血
近年来,新式剖宫产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美观经济等优点。但其再次手术的腹腔黏连问题一直倍受争议。我院1997~2002年开展新式剖宫产术,自2002年至今开展了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观察比较了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腹腔黏连情况,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6月~2008年8月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手术者99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改良式新式剖宫产65例为观察组,子宫下段剖宫产34例为治疗组。孕妇年龄21~39岁,平均28岁。孕周37~41周。入院后均未试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术。2组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为一期愈合。前次剖宫产距此次妊娠均>2.5年。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取耻骨上3 cm,横弧形顺皮纹方向切口,撕拉式入腹,用可吸收DG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腹膜。肌肉间断缝合2~3针,可吸收DG线连续褥式皮内缝合皮肤。术后不拆线。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主要参照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学》第3版常规操作方法,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腹膜。
1.2.2 分析指标 (1)第2次剖宫产手术总时间T(min)及术中出血量(ml)。(2)腹腔黏连状况:子宫切口处与临近组织黏连为轻度,大网膜粘于切口为中度,切口与肠管广泛黏连为重度。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间资料的比较 孕妇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二种术式的疗效比较 2次手术均剔除原腹壁瘢痕进入腹腔,二种术式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二种剖宫产术式
3 讨论
3.1 手术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改进了新式剖宫产的缺点,即由不缝合腹膜而改进为缝合腹膜,使2次手术黏连明显减少,进腹困难度减小,再次进腹时间缩短,关腹亦比较顺利。与子宫下段剖宫产相比,仍具有手术时间短,速度快的优点。
3.2 出血 二种剖宫产术式再次剖宫产的出血量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在此方面无明显优势。
3.3 盆腔黏连 盆腔黏连是妇产科开腹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黏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不平衡有关[1]。腹壁脂肪、筋膜、肌肉及腹膜对热、缺氧、机械性损伤等刺激敏感从而发生炎性反应。炎性渗出物中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导致腹壁组织黏连层次不清。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形成纤维状条索,导致腹膜与子宫切口及膀胱甚至肠管黏连。手术过程中脱落的纤维、手套上未冲洗干净的滑石粉、手术缝线、积血及坏死组织造成异物反应也加重黏连。导致患者不适,还可致肠梗阻、盆腔疼痛、不孕等并发症。此外,手术过程中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性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亦能引起黏连的形成。
任何进腹手术,都有程度不等的腹壁及腹腔黏连,某些极轻微的黏连几乎不影响手术。但一定程度的黏连限制了腹腔脏器的运动,导致不适,还可致肠梗阻、盆腔疼痛、不孕等并发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由于是纵切口,术后腹膜受到机械牵拉刺激,并且用丝线缝合腹膜,针距相对较密,易引起缺血、坏死及异物炎性反应增多,使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同时也能使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下降,从而导致黏连[2]。改良式剖宫产术用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腹膜,可吸收线易吸收,异物反应小,宽针距缝合不易引起缺血、坏死。同时又起了固定腹膜正常位置的作用,使创面距离缩小,腹膜切口边缘上皮细胞迅速再生和转化,短时间内愈合创面,不易引起粘连。横切口张力小,机械性牵拉刺激小,不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它吸收了新式剖宫产的外观美观、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又大大减少了术后黏连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剖宫产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毓平.盆腔粘连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2):4144.
[2] 陈淑霞.三种剖宫产术式腹腔粘连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