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破膜术对缩短产程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25 浏览次数:462次
作者:闫和平 李志梅 作者单位:453600河南省辉县市计划服务中心,453600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缩短产程的安全方法。方法:对180例第1胎头位无并发症产妇于临产后、宫口开大2~3cm时行人工破膜术,并与同期住院产妇自然破膜180例做对照。结果:人工破膜后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率低。 结论:于临产早期潜伏期行人工破膜术可以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关键词】 人工破膜 产程
人工破膜是在第1产程潜伏期宫口开大2~3cm,宫颈管展平,人为地将胎膜刺破,使胎头直接压迫宫颈,反射性地加强宫缩,从而达到缩短产程的目的。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对180例产妇进行早期人工破膜,缩短产程的临床观察结果分析探讨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21~35岁,孕37~41周,均为初产妇,单胎头位,无胎儿宫内窘迫,无明显头盆不称及合并症,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正常。胎膜完整,估计胎儿体重2500~4000g。甲组(施术前),乙组(对照组)各180例。甲组潜伏期,宫颈展开,宫口开大2cm,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后针刺破膜,破膜在宫缩间歇进行,破膜后助手轻压宫底,使胎头下降,防止脐带脱垂。破膜前后记录胎心、先露高底,破膜后记录羊水量及性状等,此后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乙组为自然破膜组,绝大部分为宫口开全或近开全后自然破膜。两组出现宫缩乏力可给予催产素静脉滴注。 产程诊断标准:总产程<24小时,第2产程<2小时,临产后宫缩规律,间歇5~6分钟,持续30~40分钟,伴有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 结果 表1 两组产程进展情况(略)
表2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略)
表3 新生儿情况比较 (1分钟Apgar评分) (略)
两组产程进展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甲乙两组第1产程所用时间有显著差异,第2产程稍有差异,总产程甲组比乙组所用时间有明显差异。 人工破膜后,甲组胎头由-3以上20分钟后降至-1~0者76例;胎头由-2,1小时降至0位以下92例;余下12例下降缓慢。乙组在宫口开大3cm时,胎头由-3以上,20分钟下降-1~0者26例;胎头由-2以上,1小时下降至0位以下39例,余下115例逐渐下降。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2。可以看出,甲组自然分娩率稍高于乙组,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稍低。手术产的主要原因是胎方位异常及胎窘。乙组有8例宫口开大4~5cm时自然破膜。破膜后产程进展较快,自然分娩。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见表3。说明新生儿窒息乙组比甲组高有明显差异(P<0.05)。 讨论 (1)人工破膜对产程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破膜可促进产程进展,根据物理学原理,羊膜囊对宫颈有向下压迫的作用,同时对胎头有向上推动作用。在产程早期破膜,可使先露直接压迫宫颈,促进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施术组较对照组第1产程及总产程均明显缩短,胎先露下降亦较对照组快。 破膜后第1产程及总产程缩短是宫缩强度及频率增加的结果。一方面,破膜后,血清和羊水中前列腺素增加,以激发钙离子释放胞浆中的游离钙离子可激活肌元纤维系统而引发宫缩。同时,破膜后又可使胎头下降,增加对宫颈的压力,从而刺激宫旁神经丛,反射性地增加催产素的释放,加强宫缩力,缩短产程。 (2)人工破膜对母儿的影响:产程进展顺利是保证母婴安全的基本条件。人工破膜是为促进宫缩、缩短产程、减少滞产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因产程延长给母亲带来的不利因素(疲劳,不能进食致水电解质失衡等);另一方面也可提早发现头盆关系及胎儿异常、羊水性状等,给予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据报道,早期人工破膜,避免在宫缩下自然破膜术,而在潜伏后期或活跃早期人工破膜可预防羊水栓塞。本组结果证明,早期人工破膜不会引起产妇并发症增加,也不会增加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至于产后感染,本组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亦无1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