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及颈动脉弹性功
发表时间:2012-01-31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许伟,徐伯平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我科2005~2006年老年高血压患者56例,用动态血压观察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与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比值]分组, nMSP/dMSP≥100%为反杓型组,nMSP/dMSP≤90%为杓型组,90%
【关键词】 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心率变异; 颈动脉弹性; 老年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of daynight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with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elastic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 Fiftysix hospitalized cases from 2005 to 2006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reversedipping group(nMSP/dMSP≥100%),nondipping group(90%
【Key words】 hypertension; daynight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carotid artery elasticity; aged
在影响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主要疾病如脑血管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中,高血压是上述疾病的一个重要背景或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判断高血压病情的预后不能仅仅单纯依据偶测血压的高低,大量研究证明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诊所偶测血压更大程度上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相关[1],众多ABPM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为探讨老年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自主神经功能、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本研究对我科收治的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2006年我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56例,其中男45例,女11例,年龄64~88岁,平均(76.73±1.39)岁,均符合WHO/ISH(1999)高血压诊断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房颤、糖尿病、严重肺、肝、肾及甲状腺疾病者。同步进行ABPM、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及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参照张维忠等[3]提出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标准,根据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与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比值将患者分为3组,nMSP/dMSP≥100%为反杓型组(17例); nMSP/dMSP<100%者再分为2组, nMSP 较dMSP 下降≥10%,(dMSP-nMSP)/dMSP×100% ≥10%,nMSP/dMSP≤90%,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即杓型组(16例);nMSP 较dMSP 下降<10%,0<(dMSP-nMSP)/dMSP×100% <10%,即90%0.05 )。
1.2 方法
1.2.1 ABPM使用美国太空实验室(space lab)生产的902171B型全自动无创袖带式血压监测仪。定昼时间为6:00~21:59,夜时间为22:00~5:59,间隔20 min,总记录时间≥24 h,有效测量次数占总测量次数的80%以上为有效数据。记录信息资料输入微机,读取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与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
1.2.2 DCG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的动态分析系统SEER MC,在DCG检查常规分析之后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排除DCG检查时基本心率为非窦性心率和由于早搏及干扰等使合格心率数<85%及记录时间<22 h者。时域分析指标: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 ),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 每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均值(A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频域分析用快速傅立叶转换方法获得,记录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
1.2.3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惠普 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静息状态下取平卧头部后仰位,充分暴露颈部,头转向检查对侧。分别检查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椎动脉阻力指数(RI)。
1.2.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各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心率变异的比较 心率变异频域指标LF/HF随着nMSP/dMSP比值升高而下降,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时域各指标3组间差异不显著。见表1。
表1 3组心率变异的比较(略)
注:与非杓型组比较,*P<0.05; 与杓型组比较,△△P<0.01
2.2 3组颈部动脉RI的比较 各组颈部动脉RI随nMSP/dMSP比值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右侧颈总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EH发病的本质特征是机体内维持血压的内环境平衡受到破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压力反射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严重失调。心率变异率(HRV)分析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心血管ANS功能的方法。虽然EH与HRV的关系尚无统一的肯定意义,但大多研究已经肯定了ANS功能失调在EH的初始、维持、发展以及靶器官损伤中的作用[1]。本研究中,在相同年龄范围内,随着nMSP/dMSP增高,即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心率变异频域指标LF/HF呈下降趋势,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随夜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失衡有加重趋势,这与李昉等[4]的报道相一致。
表2 3组颈部动脉RI的比较(略)
注:与杓型组比较,*P<0.05;与非杓型组比较,△P<0.05
EH患者由于管壁切力变化,引发内皮功能失调,结构和功能改变,同时在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下管壁发生重塑,管壁弹性减退。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动脉增厚及弹性减退是AS的亚临床表现[5]。颈动脉是全身中型动脉的窗口,是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血管之一, 其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的程度[6]。本研究中反映血管弹性的指标颈部动脉RI随着nMSP/dMSP比值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部分颈部动脉RI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影响了血管弹性,加速了AS进程。郑曼如等[7]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指标进行比较,也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明显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尽管本研究还存在样本数量较小、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等局限性,加之某些指标本身分布比较离散,均可能会影响结果,但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血压治疗不仅是降低血压本身,还应该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0795.
[2] 林金秀,吴可贵.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2):97100.
[3] 张维忠,施海明,王瑞冬,等.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照值协作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5.
[4] 李昉,王日胜,郭伴东,等.血压昼夜节律对心率变异、亚临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北京医学,2006,28(11):687688.
[5] Boutouyrie P,Bussy C,Tropeano AI,et al.Local pulse pressure and regression of arterial wall hypertrophy during Longterm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J].Circulation,2000,101(22):26012606.
[6] 汪德闲, 欧阳福珍, 毕艳.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2):8486.
[7] 郑曼如,黄为明,刘丰,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颈总动脉IMT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