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1-18 浏览次数:384次
作者:谢增秀 作者单位:450007 郑州 河南省五建集团公司职工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8例确诊为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48例患者中27例发病6 h内溶栓,其中25例溶解,2例未通;21例患者发病6~24 h溶栓,其中15例溶解,6例未通;再通者中1例因反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因室颤死亡,未溶解病例中死亡2例。结论 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血管灌注的有效手段,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尽早再灌注可维持心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症状发作4 h内,近90%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此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早期溶栓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减少心肌损伤,实现血管功能重建,缩小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2008年3月~2009年8月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48 例,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8例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证,符合静脉溶栓条件。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40~65岁。发病<3 h者26例,3~6 h者16例,>6 h者6例。表现为胸痛并伴有大汗或上腹疼痛、胸闷、心慌、晕厥、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低血压、休克。梗死部位:前壁22例,前间壁15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加后壁3例,下壁、后壁加右心室2例。
1.2 治疗方法 初步诊断后立即给予鼻导管吸氧,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给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然后在心电监护下溶栓。给予UK 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溶液中静滴,30 min滴完,UK滴完后12 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1次/12 h,持续应用2周。继而给予5%GS 500 ml、硝酸甘油10 mg、肝素100 mg静滴,滴速按硝酸甘油计算为15 mg/min,溶栓前后3 h内每0.5 h做心电图1次,发病10 h起每4 h抽血检查心肌酶1次,持续1周后停用肝素。同时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 mg,每晚1次顿服,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胸痛变化,皮肤、粘膜、大小便、呕吐物等,观察有无出血现象。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溶栓后密切观察胸痛变化;②监测心电图,给溶栓药物2 h内每15 min记录12导联心电图1次;③每4 h查心肌酶谱1次至发病24 h。
1.4 血管再通判断标准 ①溶栓后2~3 h内,在抬高最显著的心电图导联中,其ST段迅速下降≥50%;②胸痛在溶栓2~3 h内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3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加速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阻滞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④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提前在发病14 h内出现。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可考虑为血栓溶解,但第2项与第3项组合不能判断为血栓溶解。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情况 本组48例患者根据临床判断再通40例,再通率为83.3%。48例患者中27例发病6 h内溶栓,其中25例(92.6%)溶解,2例未通;21例患者发病6~24 h溶栓,其中15例(71.4%)溶解,6例未通。血管再通率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和发病至溶栓时间有关,6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高于6~12 h溶栓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溶栓治疗的时间性[2]。本组6 h内溶栓者的血管再通率虽然高于6~12 h溶栓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再通者中1例因反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因室颤死亡,未溶解病例中死亡2例。
40例再通患者的酶峰值距起病6~14 h,ST段在2~4 h恢复到或接近等电位,溶栓后1~2 h胸痛均缓解,溶栓2~4 h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通性心律失常;未通患者8例酶峰值距发病16~32 h,ST段在6 h 后才开始下降。
2.2 并发症 静脉溶栓后有3例并发出血,均有皮肤轻度瘀斑,无上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无出血死亡病例。22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0例发生频发性室性早搏,8例发生多发性房性早搏并多发性室早。
3 讨论
AMI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使血栓性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再通,缩小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接诊患者后,一旦诊断为AMI,立即进行静脉溶栓,缩短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挽救濒死的心肌,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心肌再灌注的方法有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静脉溶栓治疗,直接PTCA主要用于高龄、高危以及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而在没有条件行PTCA治疗的医院,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AMI治疗重要措施,且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再灌注治疗。
UK为第一代溶栓剂,由人肾脏细胞合成,是从人胚胎肾组织培养液或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为纤溶酶原直接激活剂,使其形成纤溶酶激活血栓。人体正常代谢过程需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UK在溶栓过程中,就是激活这一系统。UK进入体内,在酶的催化下,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纤维蛋白在血液中形成复合物称非结合性水解纤维蛋白酶原。从而使血管再通率提高,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溶栓越早,血栓溶解率越高,越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肝素能抑制凝血活酶的形成,对抗凝血酶及阻止血小板的凝集,可防止新血栓形成的再阻塞。目前UK多采用基因技术制取,价格低廉,是我国应用最广、最多的溶栓剂。另外,UK半衰期8~20 min,无抗原性,不出现过敏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吉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62例.中国医药导报,2007,4(6):110.
2 张福春,郭静萱,毛节明,等.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00,15(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