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315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10-28 浏览次数:1053次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从2010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315例,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91例,占9238%,女24例,占762%;年龄最小27d,最大14岁。疝发生在右侧者263例,占8349%;左侧45例,占1428%;双侧7例,占23%。嵌顿疝96例,绞窄疝8例。所有患者均有腹沟股和/或阴囊包块。腹胀、呕吐患者有89例,哭闹、烦躁患者有79例,包块红肿、压痛、伴发热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手术方式治疗,术中见疝内容物为肠曲者187例,其中肠坏死8例;2例为卵巢及输卵管,滑疝1例。手术时间15~75min,平均26min。
2 结果
本组病例住院2~8d,平均36d。均治愈,随访半年至3年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常见的病因为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而与腹腔相通,成为一个先天性疝囊,随着腹内压的增高,使未闭合的腹膜鞘状突进一步扩张而形成斜疝[1]。6个月以内的患儿腹壁随着生长发育的完善强度不断增高,有机会可以自愈。6个月后仍没有成功自愈的可复性斜疝可选择手术治疗。
32 手术切口的选择:婴幼儿沿耻骨上方皮肤横纹,在内环处行横切口,年长儿童(6岁以上)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cm处作斜切口,长约2~3cm。
33 外环的处理:婴幼儿腹股沟管短,约10~20cm,内、外环几近重叠[2],通常没有必要切开外环,只需拉开外环即可达到目的;年长儿则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达内环。
34 疝囊的高位结扎和内环的修补:虽然婴幼儿腹肌发育不完善,但在发育过程中会慢慢强壮,使腹壁加强,通常来说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可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3]。术中提起疝囊前壁,从两侧向疝囊后壁开始剥离,在剥离后的间隙伸入左手食指勾起疝囊,以湿纱布包裹右手食指,逐渐剥离疝囊周围组织直达疝囊颈部,于疝囊前壁切开,右手食指经切开处伸入腹腔,对腹横筋膜缺损进行了解。如观察完实际情况需要修补,则左手食指引导,主动避开腹壁下动脉后,以4号丝线间断缝合缺损上下缘1~2针。此时可将食指退出,提起疝囊,于颈部横断并作荷包缝合或贯穿缝扎,再加单线结扎,确认不会滑落后,再结扎腹横筋膜缝合线修补内环。然后在阴囊外牵拉睾丸使精索回归正常位置,修复提睾肌,逐层缝合切口。
35 术中并发症的预防
351 膀胱损伤、睾丸高位、精索与输精管损伤和阴囊血肿的预防:本组资料中发生膀胱损伤1例,精索与输精管损伤1例,阴囊血肿7例。对膀胱损伤的预防:术前让患者将膀胱排空,切开疝囊对疝内容物进行检查,明确疝内容物是否进入腹腔或是否与腹腔相通。对睾丸高位的预防:缝合切口前在阴囊外适当牵拉睾丸,确保睾丸回复到正常位置,在外力去除后睾丸不回缩,精索伸直时可取得相对理想的预防效果。精索与输精管损伤的预防:游离疝囊时需要注意疝囊壁上有无条索状物并触摸是否为输精管。阴囊血肿的预防:疝囊横断后,其底部不必剥离切除。
352 睾丸萎缩;据朱德淼报道,发生率为1%~3%[4]。本组随访半年至3年,无睾丸缺血萎缩病例发生。术者认为,术中操作仔细,不损伤精索、输精管、腹壁下动脉等重要组织,止血彻底、慎用电凝、对位缝合是防止睾丸缺血萎缩的关键措施。
353 切口出血:因切口止血不彻底或结扎不可靠所致,均见于低年资医师。本组发生3例,分别于术后30~60min发生,予拆除缝线再次止血后重新缝合切口而治愈。
354 腹壁下动脉损伤:在修补内环时,一定要避开腹壁下动脉,以免损伤。本组1例术后监测心率增快,血压不稳,腹腔抽出不凝血3ml而剖腹探查,发现在修补内环时,缝线贯穿腹壁下动脉,拉紧缝线后致局部裂伤,血液经缝线引流入腹腔所致。传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操作较简单,疗效可靠,易于学习和掌握,费用低,年长儿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无气道高压、术后肠黏连、戳卡部位疝风险[5],术者认为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李 明,武成闯.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25例[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2):123.
[2] 陈镜沛,麦淑玲.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河北医学,2010,16(5):583.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