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24  浏览次数:1068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胆红素聚集在皮肤、黏膜、巩膜等处而出现黄疸[1],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本研究通过对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进行观察,并与同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进行效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6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2例,女74例,年龄2~15d,平均(8.3±2.7)d;体重2.5~4.5kg,平均(3.53±1.15)kg;早产儿10例,足月儿156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均经血常规、B超等检查排除新生儿肝炎、胆管阻塞等疾病。所有患儿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蓝光照射采用多次间歇照射法,每次照射约8~10h,连续3d;茵栀黄为茵栀黄口服液,2~3ml/次,3次/d,连续3d。

1.2.2 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蓝光照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白蛋白用量为按患儿体重每千克白蛋白用量1.0g,1次/d,连续3d。滴注时先慢后快,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γ-谷丙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价:治疗3d后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①治愈:患儿黄疸症状消失且无复发,足月儿和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分别降至85μmol/L、119μmol/L以下;②有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降至85~222μmol/L,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降至119~257μmol/L;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或痊愈后再复发,且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大于222μmol/L,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大于257μmol/L。总有效数=痊愈数+有效数。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总有效82例(治愈7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8.8%;对照组总有效71例(治愈5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85.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对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HS-CRP、TBIL、γ-GT、AKP以及FF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蓝光照射疗法较为常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胆红素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后,脂溶性的Z型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E型胆红素,从而易于排出。但单纯光照后形成的E型胆红素极不稳定,容易反转录成Z型胆红素。白蛋白是胆红素载体中的一种,可与E型胆红素结合从而对其起稳定作用[2]。本文研究表明,与蓝光联合茵栀黄的对照组相比,蓝光联合白蛋白治疗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较高,患儿HS-CRP、TBIL、γ-GT、AKP以及FF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证明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黄 敏.白蛋白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374.

[2] 赵瑞斌.加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73例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4.

[收稿日期:2014-02-20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