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肥胖的分布特点

发表时间:2014-10-17  浏览次数:986次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学龄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间题之一,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行为和情绪冲动、学习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继发性伴随学业损害、品行障碍等。约60%的患儿病程常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国外报道学龄期儿童患病率达3 0}r-5%,且患病率仍在上升肥胖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不断攀升,关于肥胖的相关机制、相关疾病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国外有大R}r}:研究集中在多动症与肥胖相关性领域,研究数据表明,4DHD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ADHD。肥胖呈正相关一但二者内在机制不明确,说法不一,目前国内尚无此类报道,推测ADHD患者肥胖率可能高于健康人群,二者高关联性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共同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研究拟对此进行研究,探讨ADHD患者及其亚型与肥胖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及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仁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按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G}手册》第4版(DSM-1V)}"'ADHD诊断标准确诊为ADHD患儿239例(ADHD组)。其中男196例,女43例;平均年龄9.84岁;平均体质量36.96 kg;平均身高1.41 m。同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常规体检健康的137例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男104例,女33例;平均年龄10.31岁;平均体质量37.72 kg;平均身高1.43 m0 2组人选样本均排除下列疾病:J w_重躯体疾病、厂一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和其他精神障碍。2组性别构成比及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L}一学意义。本研究通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ADHD确诊方法根据DSM-I1.

1.2.2体格测量2组儿童均由统一培训的护士进行身高(精确到0.01 m)、体质量(精确到0.01 kg)测量

1.2.3肥胖判定2组均应用儿童}'HO肥胖标准,分为正常、超重、肥胖(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3类。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不,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DHD组与健康对照组超重、肥胖发生情况比较按儿童}X%HO超重肥胖标准评价人选对象,ADHD组中超重41例(占77.2%),肥胖57例(占23.8%);健康对一照组中超重22例(占16.1),肥胖17例(占12.4%)。去除混杂因素如父母体质量指数、出生体质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后,DHD组与健康对照组超重+肥胖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0%比28.5%,X2=5.908,P<0.O1);ADHD组与健康对照组超重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才二0.771,I'>0.OS);ADHD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肥胖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才=7.904,P<0.O1)

2.2超重+肥胖组与正常组的月)川)发病率比较以体格判定结果分为超重+肥胖组和正常组,分析比较2组ADHD患病率,见表1,经丫检验结果表明2组ADHD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厂=5.91,P<0.OS).

2.3 ADHD各亚型超重+肥胖发病率比较3个亚型中正常、超重、肥胖例数及百分数,见表2,经X}检验比较3个业型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个亚型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超重+肥胖率,ADHD I型组超重+肥胖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人数35例,占44.3%,厂=9.713,P<0.OS);ADHD II型组超重+肥胖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人数13例,占36.1,丫=1.722,P>0.05);ADHDIII型组超重+肥胖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人数50例,占40.3%'"-5.865,P<0.05).

3讨论

ADHD作为一种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影响学龄前期、学龄期乃至青春期儿童的精神类疾病,给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国内缺少官方数据,地方报道不一,起病多在6岁以前,一般症状最突出的寸期为小学3,4年级。可由遗传因素、气质因素、脑损伤和脑发育异常、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社会环境因素等引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分为药物干预、系统家庭卜预、课堂行为管理教育干预、学习策略干预等”“肥胖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从中国来看,儿童肥胖的危险囚索包括父母肥胖史、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时间、户外运动时间、吃油腻食物及甜食、进食速度、出生时体质量、婴儿4个月内喂养方式等HIS。国内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是影响儿童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的重要因索,在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时应考虑肥胖这个囚素,给予肥胖儿童心理上的关注与支持。

传统的经验理论认为,多动症的儿童由于其多动、冲动行为,增加了热量消耗,应该会降低肥胖发病的风险,但国外很多研究及本研究表明,多动症患儿的肥胖发病率反而较健康儿童增高,二者发病的高相关极有可能为科研及医务人员在临床防治多动症及肥胖带来新思路。近几年国外有很多关于ADHD与其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其中关于DHD与肥胖的关系已有很多报道,大多学者持有二者高相关的观点,但对于二者间的内在关系各家观点不一,有认为是同一机制引起的不同疾病,有认为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外在表现,也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二者的高相关性是因为二者抽样环境的重叠造成的。Bazar等认为之所以出现ADHD与肥胖症的高相关性是因为二者为一个相同环境重叠抽样造成的,即相同环境重叠抽样综合征。这一相同环境现已明确的有儿童过多暴露于电视屏幕,学者称,ADHD儿童在电视巨的过多消耗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而认知功能障碍正是多动症发病机制的一个假设模型,对于肥胖者这一不当行为则改变了他们的饮食一运动模式。共同环境还包括过度追求营养成分的形式与口感,研究证明此行为均可增加多动症和肥胖的易感性。除此之外,二者的发病机制也有交叉,如多动症患者营养过度摄人,肥胖者认知功能障碍等。

Cortese等L7认为ADHD与肥胖的高相关性的内在联系可用过度日间睡眠(ED剐来解释二学者推断,EDS跟ADHD与肥胖的正相关性的内在机制有关,并进一步推测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其他分子如炎性反应细胞因子IL-6,TNF-a有关;提出觉醒促进剂如马叫噪用来治疗患有肥胖的ADHD患儿可能会获得既减重又改善多动症状的双重疗效Cortese等在后续的研究中还提出泌素/食欲素肤在ADHD患儿的觉醒机制及摄食行为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泌素/食欲素肤系统分布于下丘脑,具有一稳态调节作用此系统包括2类不同的肤,第一类肤具有增加觉醒功能,第二类肤则具有奖励、刺激摄食和其他寻求奖励行为的作用,即觉醒一奖励控制中心。

文献报道,ADHD患儿往往有觉醒缺陷及摄食障碍7-H,除此之外,ADHD与异常饮食行为如暴食症高度相关;觉醒睡眠障碍及异常饮食行为均可加重ADHD的功能损伤症状,有学者认为,ADHD与肥胖的高相关可能为泌素/食欲素肤系统的紊乱(患儿觉醒区处于低激活状态而奖励区则过度激活),这同一机制致使儿童共患ADHD与肥胖症,此观点需进一步的神经生理、图像及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提示,ADHD人群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健康儿童高,推测并非偶然现象,极可能为同一发病机制所导致,关于2种疾病的内在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但细化后ADHD人群与健康对照人群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样本数目受限或抽样偏差造成的。

目前,关于ADHD3个亚型组间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数据表明,ADHD3个亚型组超重、肥胖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肥胖与ADHD的高相关极有可能为内在机制的影响,而没有对ADHD的外显表现(注意缺陷、多动、混合存在)产生影响,但也可能是受限于样本数量,将在今后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探索其有无差异及相关性。

3个亚型中I型及I}型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II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ADHD中肥胖的高发生更多与注意力缺陷的内在机制有关,可进一步扩大样本探讨或进行相关机制研究。本研究以体格判定分组后,结果示超重+肥胖组ADH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提示肥胖与ADHD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继续探索二者发病机制的关联性,为临床指导ADHD和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多一层保障。因本研究在国内尚属探索阶段,样本数目受限,可能有一定的抽样偏差,今后的研究应纳人不同地区多中心样本,另外可继续探究ADHD与肥胖的共症以研究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毅.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2]Lecendrenx M,Konofal E,Faraone SV.Prevalence of ad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ssociated features among children in France[J].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2011,(06):516-524.

[3]Froehlich TE,Lanphear BP,Epstein JN.Prevalence,recognition,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US children[J].Arch Pediatr Med,2007,(09):857-864.

[4]Sanchez EY,Velarde S,Britton GB.Estimated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 sample of Panamanian school-aged children[J].Child Psychiatry&Human Development,2011,(02):243-255.

[5]Liu LL,Li BM,Yang J.Does dopaminergic reward system contribute to explaining comorbidity obesity and ADHD[J].Medical Hypotheses,2008,(06):1118-1120.doi:10.1016/j.mehy.2007.10.012.

[6]Bazar KA,Yun A J,Lee PY.Obesity and ADHD may represent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a common environmental oversampling syndrome:a model for revealing mechanistic overlap among cognitive,metabolic,and inflammatory disorders[J].Medical Hypotheses,2006,(02):263-269.doi:10.1016/j.mehy.2005.02.042.

[7]Cortese S,Konofal E,Dalla Bernardina B.Doe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contribute to expla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ADHD symptoms[J].Medical Hypotheses,2008,(01):12-16.

[8]Cortese S,Konofal E,Lecendreux M.Alertness and feeding behaviers in ADHD:does the hypocretin/orexin system play a role[J].Medical Hypotheses,2008,(05):770-775.doi:10.1016/j.mehy.2008.06.017.

[9]Yang TK,Huang KH,Chen SC.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octurnal enuresis and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3,(01):41-47.

[10]Odent M.Attee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and obesity:two facets of the same disease[J].Medical Hypotheses,2010,(01):139-141.doi:10.1016/j.mehy.2009.07.02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