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8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5  浏览次数:867次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如常见的脑炎、脑膜炎等[1]。因此,采用正确的诊断方法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规律,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88例支原体感染后的小儿和同期的80例体检健康小儿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88例支原体感染后的小儿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男51例,女37例,年龄3~13岁,平均(6.53±3.37)岁。患儿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另选择同期的80例体检健康小儿为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最大3~14岁,平均(6.38±3.7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患儿实施血常规检查,血液标本为静脉血,数量为2 ml,加EDTA抗凝,用SYSMEX XE-5000将标本进行自动血常规分析[3-5]。对两组小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小儿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以及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支原体又叫作霉形体,是如今临床发现的最简单也是最小的原核生物。该病原体是引起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支原体直接侵入和免疫紊乱。临床表明,当支原体进入患儿呼吸道之后会产生双氧水分子并协同菌膜毒性成分对宿主的细胞膜产生损伤,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气管、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支气管增生并引发呼吸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由于支原体的复杂结构,加上患儿的肺部体征较轻,因此在诊断上比较困难。很多患儿就是由于漏诊而延误病情,最终引发多系统、多器官受到损伤。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早的确诊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的治疗以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临床上采用依靠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肺部体征进行诊断,诊断有效率比较低下[6-10]。本文主要采用分组对照的方式,对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 11月间收治的88例支原体感染后的小儿和同期的80例体检健康小儿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出现了明显的升高,而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明显降低,单核细胞绝对值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通过对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初步判断小儿视同存在支原体感染。

4 参考文献

[1] 梁勇明.临床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血常规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2(15):2818.

[2] 叶志光,曾庆祥,丘文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6):1177.

[3] 范 晖.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喘息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4(1):109.

[4] 刘 波.7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1):184.

[5] 李政锦,周 文,彭 昌,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33(15):3221. [6] 孔清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 麻小浩,孟 清,钟发江,等.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9(1):48.

[8] 李成帅.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免疫分析 [D].大连医科大学,2012.

[9] 王 燕,苏惠兰,林玉平,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5(5):1173.

[10] 邵洁雯.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感染前后部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