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5-26 浏览次数:734次
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失控引起的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1-2]。近年来关于脓毒症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认为细胞因子通过调控炎症免疫反应,影响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一旦炎症免疫反应失控,就成为脓毒性休克的启动因素[3-4],所以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变化反映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研究通过建立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不同液体复苏后对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114只SD雄性大鼠,2~3月龄(相当人类15~18岁),体质量250-300g(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适应性饲养7d(温度18~22℃,湿度40%~60%),于手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
1.2实验试剂及仪器 9g/L氯化钠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10221906);右旋糖酐硐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50mL/瓶,生产批号:R1100723O2);50g/L人血清蛋白(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110A059),10g/瓶;1OOg/L水合氯醛(广西医科大学药剂科)。生理功能试验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低温离心机(Ependof5810R型);恒温水浴箱(三用HH2数显恒温搅拌循环水箱);全自动酶标仪(Thermo Multiskan M等。
1.3实验分组及模型制备114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24),脓毒性休克组(休克组,n=18),假手术组(Ⅱ=18),9g/L盐水复苏组(9g/L盐水组,n=18),低分子右旋糖酐复苏组(低右组,n=18),人血清蛋白复苏组(清蛋白组,瓦=18)。各组根据观察及采血时问的不同又将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h组、12h组、zh组3个亚组。另将硐只SD雄性大鼠(250~300g)随机分成5组(每组大鼠8只),并观察休克组、9g/L盐水组、低右组、清蛋白组大鼠7d生存率。休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肠源性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5],麻醉大鼠(1OOg/L水合氯醛3.5mL/kg腹腔注射),碘伏消毒后腹前正中行2~75px的手术切口,逐层切开,找出盲肠并游离肠系膜,将盲肠内容物稍向远端挤压,用3手术丝线于盲肠总长度的50%位置在盲肠血管弓内侧结扎(保持血流及肠道通畅,避免肠梗阻和肠坏死),用16号针头贯穿性穿孔2次,轻轻挤压肠管时肠内容物于穿刺孔处少量溢出,还纳肠管,逐层缝合。术后自由饮水饮食。假手术组:只将大鼠盲肠翻出并还纳,不进行穿孔处理。各复苏组(9g/L盐水组、低右组及清蛋白组)先制作脓毒性休克模型,经预试验及参照文献[6]将术后3h血压开始下降作为大鼠脓毒性休克早期,分别用9g/L盐水(10mL/炖)、低分子右旋糖酐钠(10mL/吒)及50g/L人血清蛋白(10mL/kg),通过大鼠尾静脉持续缓慢推注20min进行液体复苏[7]。观察时相内死亡的大鼠不纳人本研究。
1.4检测方法各观察时间点(实验6h、12h、以h)分别采大鼠颈动脉采血3~4mL,4℃下3000∥而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分装,-20℃冰箱冻存待检。大鼠血清TNF-α、IL、IL-1β、IL-10、IL砰水平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大鼠于术后2h麻醉作用消失。脓毒性休克模型组大鼠术后3h出现竖毛、毛色晦暗、身体蜷缩、发抖、反应迟缓、触之易受惊、活动饮水进食极少、血压明显下降;6h后出现腹泻、血压继续下降;12h后出现尿道口滴脓、眼角化脓。解剖见盲肠肿胀坏死,周围肠管有化脓现象,有血性腹水及恶臭,肝脏淤血增大。假手术组术后3h因手术区疼痛活动减少,12h后活动如常,饮食饮水正常。解剖见盲肠及周围组织呈粉红正常色泽,无明显异常改变。9g/L盐水组、低右组及清蛋白组大鼠症状较休克模型组轻,无发抖,无易惊,6h后活动开始增加,饮食饮水正常,12h后活动如常,无尿道口及眼角化脓,解剖见盲肠肿胀程度较轻。
2.2各组大鼠7d生存率休克组为0(0/8只),假手术组100%(8/g只),9g/L盐水组、低右组及清蛋白组7d生存率分别为87.5%(7用只)、6.5%(5/g只)、75%(6/8只),与休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3各组大鼠细胞因子变化
2.3.1各组血清TNF-α水平比较结果见表1。3讨论脓毒性休克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ⅤEC)受到刺激后激活、活化、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在一系列炎性反应中,TNF-α是炎症级联反应触发的起始因子,通过诱发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引起其他细胞促炎因子如IL-1β、IL6、IL沼等大量释放,共同介导免疫炎症瀑布反应,并在血液中短暂维持高水平后渐恢复正常[8-9]。本结果也证实大鼠受到刺激后(包括假手术),血清TNF-α水平升高,但程度不同,脓毒性休克大鼠TNF-α高水平状态最明显,并持续至;不同液体(9g/L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清蛋白)复苏后,均能使TNF-α降低,各复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促炎因子如IL-1β、IL在脓毒性休克时,血清中水平均升高,高峰出现在12h,z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液体复苏后IL-1β及IL水平均下降,zh时清蛋白组IL-1β水平降低更明显,9g/L盐水组IL水平降低幅度更显著。近年来研究发现全身炎性反应早期促炎因子水平升高的同时抗炎因子也呈超高水平表[20];脓毒症及休克中大量细胞因子释放与疾病的预后相关[11]。本研究抗炎因子IL-10及IL砰在大鼠受到刺激后(包括假手术)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血清中IL-10水平升高较早,可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至20h,在脓毒性休克时其水平随时间推移变化并不明显,但不同液体复后IL-10水平逐渐升高,zh时低分子右旋糖酐效果最明显;而抗炎因子IL砰水平在脓毒性休克时无明显升高,不同液体复苏后以h时其水平开始升高,且高峰出现较晚。
综上,液体复苏或可通过下调细胞因子TNF-α、I11β、IL乇,上调IL-10及IL砰水平抑制脓毒性休克早期炎症因子的爆发,降低病死率,但从控制细胞因子水平的角度上看不同液体的选择并未发现显著优于其他液体的类型。因此,临床上有效液体复苏能降低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但不强调选择何种液体。
参考文献
[1]封志纯.儿科重症医学理论与诊疗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38.
[2]杜娟,白云升,高伟良.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01):55-56.
[3]颜景旺,邓勇,樊海宁.脓毒症中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04):125-126.
[4]Napolitano LM.Immune stimulation in sepsis:to be or not to be[J].Chest,2005,(06):1882-1885.
[5]Rittirsch D,Huber-Lang MS,Flied MA.lmmunodesign of experimental sepsis by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J].Nature Protocols,2009,(01):31-36.
[6]史克勇,马秀娟,曹颖林.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盲肠结扎穿孔致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07):705-708.
[7]Tsao CM,Huang HC,Chen ZF.Beneficial effects of hyperoncotic albumin on liver injury and survival in peritonitis-induced sepsis rats[J].Shock,2011,(02):210-216.
[8]李衍飞,邓勇,樊海宁.不同海拔脓毒症大鼠细胞因子表达和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02):73-79,108.
[9]徐良,周凯.EPO对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血症兔TNF-α,IL-6,IL-10,MDA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55-157.
[10]付丹,李成荣,何颜霞.婴幼儿脓毒症不同免疫状态细胞因子变化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05):43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