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63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1-08  浏览次数:676次

  作者:王继海,黄怀吉  作者单位:湖北荆门,荆门康复医院中西结合科

  【关键词】 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属祖国传统医学“风水”、“尿血”、“水肿”、“虚损”的范畴,近年来,我科采用补脾益肾、解毒活血利水法为主治疗慢性肾炎63例,疗效较好,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均为经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期除外)的住院或门诊患者。治疗组63例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17~55岁,平均40.2±12.8岁;病程7个月~19.8年,平均6.4±2.8年。对照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7~58岁,平均38.7±11.6岁;病程1.2~18.4年,平均5.9±2.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以补肾健脾、解毒活血利水法为主。基本处方:党参15g,黄芪60g,丹参45g,熟地30g,山药25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杜仲10g,益母草30g,川芎15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茯苓15g,泽泻10g,炙甘草6g。偏脾肾阳虚,见浮肿明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者,加附子3g,肉桂2g,鹿角胶10g(烊化);阴虚阳亢,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者,加生龙牡各30g,牛膝10g,鳖甲10g;水肿甚者加车前子(包)10g,车前草10g,猪苓15g;血尿明显者加三七6g,白茅根15g,旱莲草15g;蛋白尿重者加金樱子15g,芡实15g;肾功能不全者加酒大黄20g,生牡蛎30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1.2.2 对照组 给予肌注或静滴青霉素,口服强的松、复方丹参片、潘生丁、肾炎四物片,水肿明显者口服利尿剂,血压高者加服卡托普利等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2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订的慢性肾炎疗效判断标准评定。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0.2g,常规尿检及肾功能正常;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24h测定<1g,高倍镜下尿内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检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一个+,24h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5g,高倍镜下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基本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或加重者。

  2.2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尿蛋白、尿红细胞、肾功能变化情况。

  2.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均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病证范畴。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而成。笔者认为此病往往由于水湿内侵,劳倦太过,饮食无度,伤及脾肾,使脾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输布津液,伤及肾脏而致开阖不利,气化失施;同时,由于病情缠绵,久病致瘀,使津、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腰酸、疲乏、浮肿、夜尿频数或不利、面色晦暗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发病率高。病机中兼有表证、湿热瘀血。水肿的成因与瘀血有关,因此在治法上应重视血瘀这一环节。慢性肾炎肾脏普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毛细血管狭窄、闭塞而缺血。许多临床医学家认为水肿病病情缠绵难愈,难以速求,其原因在于湿热贯穿了病程的始终,血瘀的形成也与湿热一样,存在于本病的各个病变类型和病变过程中。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脏,肾主水,藏精,脾主运化水湿,本病迁延日久,必然导致肾脾二脏的虚损,使肾不主水、藏精,脾失运化,从而使水肿、尿蛋白持续难消,这是本病的根本。而由于肾脾亏虚导致的湿浊瘀毒是病之标,因此,把调补脾肾、解毒活血利水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扶正药物能增强体质,保护有效的肾单位。如黄芪能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肾炎的恢复;丹参能抑制肾小球内凝血,阻止肾小球纤维化。故本基本方能有效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排除体内毒素,消除或减少尿蛋白及红细胞,从而不同程度地恢复肾脏功能。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症加减,疗效更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有关,多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IgG、IgA和CTT均低于正常,并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尤为重要。影响肾小球疾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因素是蛋白尿。慢性肾炎不同的病理类型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的反应也不尽一致,其预后也可能不同,黄芪、党参等补气中药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既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同时可改善由肿瘤坏死因子所致的肾内凝血,而阻止肾功能恶化,同时,化瘀利水类药物还可有效地减轻水肿。黄芪、党参、茯苓等对慢性肾炎蛋白尿有较好的疗效,与药物益气摄精,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很大关系。中药治疗又能避免西药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采用健脾补肾、祛浊利尿、活血生新等中医治疗,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血尿、蛋白尿为主症的肾脏疾患。针对慢性肾炎的发病特征,针对病因病机,采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治疗原则,以解毒、化瘀、健脾、固肾之剂组方,立法独特,治疗因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血尿、蛋白尿疗效确切、显著。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范畴。在治疗上为了祛除水肿、蛋白尿及尿中红细胞,大多采用通便逐水的峻下方法,在短期内的确能较好地消除水肿,但对消除尿蛋白及红细胞并无明显作用。笔者认为此类患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冗长,正气虚弱,不堪峻伐,宜扶正而袪邪。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