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623次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此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甚至死亡,而引起人们重视[1]。我科从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川崎病患者27例,并对这些病例进行严密观察的治疗和护理,加强出院后随访管理,无一例患儿出现死亡,均痊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从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川崎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0个月~10岁。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发热,7~14天或更久,双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出血,舌呈杨梅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潮红,晚期出现特征性足趾端大片状脱皮,位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27例患儿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同时加用口服阿司匹林30~100mg/(kg ·d)口服,3次/d,连服14d。体温、血小板正常后,阿司匹林减至5mg/(kg ·d),顿服,至症状消失,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约3个月。
2 结果
27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一患儿出现死亡,均痊愈。
3 临床观察
3.1 生命体征观察: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每4小时监测并记录,持续高热患儿每小时监测体温,此外还应每天听诊心率、心律、心音强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3.2 皮肤及黏膜:患儿发热2~3天,可见躯干部斑疹、多形性红斑状或猩红热样皮疹、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潮红,约10天后,在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特征性指、(趾)端大片状脱皮。双侧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有皲裂及出血,舌呈杨梅舌。因口腔疼痛,尤其在进食时,患儿出现拒食,烦躁哭闹等表现。
4 护理
4.1 发热时护理:大多数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因此要及时观察并记录好体温,38.5℃以下可用物理降温,超过38.5℃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鼓励患儿多饮水。4.2 口腔护理及饮食护理:加强口腔护理,2次/d,有口腔溃疡、口唇皲裂或出血者,给予康复新涂擦,较大患儿晨起或睡前,进食前后鼓励漱口,较小不能漱口者,用棉签蘸0.9%NaCl溶液清洗口腔。同时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辛辣、生、硬食物,以免刺激引起口腔疼痛,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4.3 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棉质柔软衣服,保持床单元清洁,做好患儿臀部皮肤护理,勤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保持眼的清洁,早晚用NaCl溶液洗眼,必要时遵医嘱涂眼膏。4.4 冠状动脉瘤的观察护理:每天应注意听诊心率、心律及心音强度,患儿如出现面色苍白、呕吐、腹痛、听诊时可闻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做心电图检查,配合医生做好抢救。4.5 用药护理:①患儿因需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而丙种球蛋白为血清制品,使用时要现配现用,避免药物效价降低,滴注过程中,先慢后快,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如患儿出现不适反应要及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②阿司匹林长期用药,加之药物本身胃肠道反应大,应在饭后半小时吞服,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4.6 心理护理: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家长往往表现出过分担心、恐慌、忧虑,因此,要耐心向家长解释此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情况,并说明用丙种球蛋白的意义,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4.7 健康宣教:由于此病病程长,在住院期间要多与家长沟通,告知相关医学知识,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合理指导好家长安排好患儿的休息和饮食,反复向家长强调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的重要性。4.8 出院指导: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②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③阿司匹林按出院医嘱按时服用,如有不适,及时联系医生。④定期回院复查肝功能、血小板、血沉。⑤定期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者,每年检查1次,如有冠状动脉改变者,应在发病后4周、8周、12周、半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5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8-704.
[收稿日期:2013-12-19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