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小儿传染性软疣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603次
传染性软疣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或自身接种传染,往往在公共浴室或游泳池中被传染[1]。笔者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小儿颜面部传染性软疣,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组标准:①符合传染性软疣诊断标准[2];②年龄6个月~14岁,性别不限;③就诊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系统性或局部治疗者;④知情同意并遵守医嘱,完成治疗与随访者。排除标准:①年龄在6个月以下、14周岁以上者;②1周岁以内的婴儿且属于早产儿者;③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及免疫功能受损者;④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反应或使用禁忌者;⑤有瘢痕体质者;⑥有色素沉着体质者;⑦皮损合并细菌、真菌感染者。分组:将60例患者按皮损部位分组,皮损分布于颜面部或皮损波及颜面部者及不接受夹疣治疗者为治疗组;皮损未波及颜面部者为对照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74岁,病程2~11周,平均62周,皮损数3~48个,平均皮损数278个;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81岁,病程3~12周,平均65周,皮损数6~59个,平均皮损数312个。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及皮损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治疗组每天单独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3次/d,轻轻揉搓,直至皮损消失,有新发皮损也用此法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典方法—夹疣。操作方法:皮损消毒后,用无菌蚊式血管钳轻轻夹破皮损,挤出皮损内白色奶酪样内容物(软疣小体),然后局部涂2%碘酊,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皮损,也用夹疣法治疗。13疗效判定:所有病例均随访2个月,痊愈为皮损消退,近1个月无新皮损出现;有效为皮损消退≥70%,近期仍有零星皮损出现;无效为皮损消退<70%,或不断有较多皮损出现或皮损增多。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算。14统计学方法:计数病例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比较:所有入组病例均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组痊愈率552%,总有效率793%;对照组痊愈率484%,总有效率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两组病例治疗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291676552793对照组31157948471022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创口感染,3例色素沉着。3讨论干扰素已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治疗,目前有局部外用剂型广泛用于尖锐湿疣的治疗,应用于扁平疣治疗的报道较多,而应用于传染性软疣治疗的报道少一些。重组人干扰素通过结合到细胞膜上的Ⅰ型受体上,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的活性,催化产生2′、5′-寡聚体,进而激活RNA酶并导致细胞内病毒RNA的裂解。干扰素还激活ds-RNA依赖性蛋白激酶p86,后者抑制蛋白合成并诱导产生一种抗病毒的Mx蛋白[1]。传染性软疣是由四种密切相关的痘病毒即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该病毒由四个亚型MCV-1至MCV-4及其变异型引起,年幼儿童中几乎所有的感染都是由MCV-1引起,感染病毒的类型与病变解剖部位没有区别[2-3]。皮疹有特征性,诊断容易,治疗方法很多,如夹疣、冷冻、微波、石碳酸、斑蝥素等局部治疗。侵袭性治疗患儿不能接受(情感创伤),家长也不满意,尤其有大量皮损时。局部侵袭性治疗因会引起瘢痕、色素沉着,影响美容而被大多数家长拒绝。患儿家长也对阴部皮损的侵袭性治疗顾虑较多而不愿意接受。而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局部外用皮损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局部外用可在局部形成高浓度、增加疗效。此疗法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消除了面部创伤带来的美容风险,也消除了阴部创伤的顾虑,容易被患儿家长接受,治疗依从性高,可提高治疗效果。该法与经典方法疗效无差异,治疗简单,无痛苦,无瘢痕形成风险,无色素沉着风险,尤其适用于颜面部、阴部治疗,有大量皮损者以及小儿患者的治疗,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一种治疗传染性软疣的方法。4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311[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63.[3]徐世正.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第10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