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常不足”论呼吸道病毒易感性
发表时间:2012-07-11 浏览次数:577次
作者:潘曌曌,王雪峰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机制不外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两端,儿童之所以较成人易感,与小儿体质特点,特别是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病理特点相关,掌握二者关系,对于指导小儿肺系的疾病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肺常不足;体质;呼吸道病毒;易感性;小儿
Abstract: The reason of attack rate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 iscorrelate with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particularly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sthenia susceptibility of lung”.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for the guidance of the pediatric pulmona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sthenia susceptibility of lung;constitution;respiratory virus;susceptibility;children
在儿科临床,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其中尤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为病因者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同种病原作用下,儿童较成人更易感染,一旦感邪,常反复难愈,并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有研究发现,在流感病毒新亚型引起大流行时,5~14岁小儿发病率接近50 %。现代医学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机制,不外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两端,儿童之所以较成人易感,是其对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关解剖结构等尚未完善,这与中医对小儿体质特点,特别是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特点的认识有相通之处。本文将以此为契合点,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儿童时期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内在规律,以指导临床,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现代医学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呼吸道病毒的易感与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有关,在同种病原作用下儿童较成人易感,是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免疫生理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所导致的。小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处于不成熟阶段,某些免疫防御能力亦显低下,与成人相同,儿童时期的抗病毒免疫分为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对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关解剖结构等不够完善,如其黏膜和皮肤的发育都不够成熟,容易成为病毒侵入的门户,婴幼儿吞噬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均较成人差,因此在儿童时期易患病毒感染。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作用。小儿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未成熟,因此清除病毒的能力较差。
2祖国医学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机制的认识
2.1小儿体质特点与易感性
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质状况不同,决定着机体是否感受病邪而发病,也决定着病邪作用于机体的病理变化之不同。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小儿体质特点的研究。对小儿体质的认识最早始于《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阐明了导致小儿诸病的原因与本身脏腑肌肉、气血津液不成熟、不完善的体质特点密切相关。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上,呼为纯阳。”“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指出小儿无论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明代万全结合小儿脏腑功能,总结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的生理特点。到了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创立了“稚阴稚阳”这一学说,还指出“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从而形成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体质特点,这对后世医家认识小儿时期发病规律,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认识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各脏器组织和功能日臻完善,但因其脏腑娇嫩、全而未壮,气血不足、腠理疏松,每遇时邪,均易于感触,易于传变。这与现代医学对小儿免疫特点的认识异曲同工,为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易传变的规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2先天禀赋与易感性
体质是决定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基础,是正常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具有一般性。但由于不同个体的小儿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其体质表现又具特殊性,对疾病的易感性亦不相同。《幼科概论》中记载:“然婴儿若禀赋甚茁壮,即具有天赋的抵抗病毒之能力。”指出先天禀赋的状况能够决定小儿御邪能力的高低。元代曾世荣所著《活幼心书》中云:“禀赋元虚髓不充,六淫之气易来攻。”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幼科证治准绳》中说:“……或禀赋怯弱,易于感冷。”指出禀赋体虚气弱的小儿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病,进一步阐明了先天禀赋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性的影响。
3“肺常不足”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的意义
3.1“肺常不足”在小儿体质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明代名医万全提出的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之“肺常不足”,在小儿体质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促进了后世医家对小儿呼吸系统特点的认识,提高了中医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疗效,甚至对儿科其他系统疾病的防治、儿童护理和保健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成为小儿重要生理特点之一。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特点的重要性取决于“肺主一身之气”功能的重要性。中医“肺”的概念不仅是指呼吸器官肺脏,而是泛指呼吸系统的功能甚至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阐明了肺通过主持一身之气而发挥治理调节全身的作用。首先,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通过吸清呼浊、吐故纳新,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其次,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可以朝百脉、运行气血津液,以供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需要;最后,肺在体合皮毛,主腠理、司毛孔开合,从而统属一身之表。可见,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有调畅气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作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以防御外邪的侵袭。
3.2“肺常不足”是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内在原因
小儿“肺常不足”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小儿鼻腔短窄,缺少鼻毛,鼻黏膜柔嫩,气管和支气管较成人狭窄,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将微生物和黏液清除,容易引起感染。小儿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较少,胸廓亦较成人短小,呼吸时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另外,小儿肌肤嫩弱,藩篱疏薄,邪气易从肌表而入,使娇肺易感邪而发病。这些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成为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特点的组织学基础。其二,《诸病源候论》谓“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肺系功能尚未完善,其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的功能均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状态,抵抗外邪能力较弱,一旦受邪,则易发病。小儿由于生机旺盛,发育迅速,所需自然界之清气相对较多。而其肺叶脆弱,宣肃无力,功能不足,因此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娇弱肺嫩最不耐邪气之侵袭,一有邪气犯肺,即影响呼吸清气之功能,致宣发肃降失常,而发为咳喘等证。
4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呼吸道细菌感染有所降低,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疾患。国内有关研究[1]明确提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病毒是流感A、B,副流感1、2、3型,合胞病毒,腺病毒3、7型4类8种病毒,它们传播快,流行广,导致多重感染,严重的可引起死亡,而儿童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受害人群。综上所述,“易感性”是由小儿体质特点决定的,“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是小儿体质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内在原因,这也为我们解决防治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自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肺疾泻肺与补肺并用之法以来,历经近千年的实践积累,治法极为丰富,结合小儿体质特点,灵活应用治肺之法,以解决治本为前提,在泻肺的同时不忘补肺和温肺,有利于提高小儿肺系疾病防治能力,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芬,姚云波,陈良,等. 小儿急性呼吸道疾患病毒感染状况研究[J].临床荟萃,2002,17(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