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双斜疝126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2-01-04  浏览次数:460次

  作者:苏忠诚,宁宏伟  作者单位:吉林辽源市妇婴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下腹正中横纹小切口,行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下腹正中横纹小切口,对126例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结果 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减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无瘢痕,降低费用。结论 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小,无复发,切口无感染,值得推广。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双斜疝;下腹正中腹横纹切口;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小儿外科常用的手术方法,过去多采用双侧腹股沟斜行切口,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患者对皮肤切口的大小及外观已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采用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2~3cm)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1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126例患儿(其中男性122例,女性4例),年龄0.6~7岁,平均2.5岁,均为双斜疝病例。

  1.2 手术适应证

  (1)年龄在6个月以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2)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史。(3)非早产儿,无营养不良,无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1.3 术前准备

  一般应在小儿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清洁手术区,术前禁食水6~8h,嵌顿疝除外。

  1.4 手术方法

  (1)均选用氯胺酮分离麻醉。(2)做下腹正中腹横纹小切口,长2~3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患侧拉开切口,钝性分离,显露腹外斜肌腱膜,找到外环,向上拉开外环,分开提睾肌,于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用蚊式钳提起疝囊并打开,发现并保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钝性分离疝囊至颈部,在其颈部“8”字贯穿缝扎,再用缝线绕颈加固结扎一次,剪除远端多余疝囊将睾丸复位,用同样方法行双侧疝囊高位结扎[1]。

  1.5 切口处理

  用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埋线缝合皮肤,沙袋压迫切口4~6h,7天后抽出缝线。

  2 结果

  126例患儿均采用此切口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15~25min,术后常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无并发症发生,切口甲级愈合,无感染,切口无明显瘢痕,阴囊无明显水肿,切口下无积血,平均住院1~3天。

  3 讨论

  3.1 本术式优点

  (1)采用此切口,可减少一处切口,避免身体组织不必要的损伤,有可满足患者对美的要求。(2)此切口缝合损伤小,张力小,可减轻术后切口疼痛,缝线抽除后减少异物反应,降低了切口感染率。(3)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4)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费用。(5)即使小切口发生感染,也很少累及病变部位,且创面小,愈合也快[2]。

  3.2 手术注意事项

  (1)手术关键是寻找疝囊,术中熟悉解剖层次,严格规范操作,寻找疝囊要认真辨别,结扎疝囊要到位,直至显露腹膜外脂肪。(2)由于切口小,须确切止血,操作忌粗暴,避免撕破疝囊,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尤其是输精管,直径很细,与疝囊相贴紧密,其与精索血管分散走向阴囊,易损伤,应特别注意,切忌盲目钳夹。(3)缝合切口前将睾丸位置至阴囊内,避免造成医源性隐睾。(4)小儿膀胱位置较高,分离疝囊或行高位结扎时,有可能损伤膀胱,应特别注意。(5)本术式适用于0.6~7岁小儿,无须疝修补,如果合并睾丸鞘膜积液或隐睾等,可扩大或另选其他切口,切记不要盲目追求小切口。综上所述,采用此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双斜疝,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无瘢痕,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金锡御.外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0-657.

  2 马清涛,郭胜利.不缝合皮肤小儿腹股沟斜疝腹横纹切口108例诊治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09,4: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