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68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12-23  浏览次数:450次

  作者:陈政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中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方法:对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供较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综合治疗全部患儿达早产儿出院标准(体重达2 kg,完全经口喂养,热量110~130 Cal/(kg•d),一般室温中生命征平稳)。 结论: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技术,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适当的药物及新生儿抚触等相结合,保障早产儿营养全面均衡,是早产儿生后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基础及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治疗

  早产儿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在喂养过程中容易发生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严重影响早产儿体质的回升,早期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本院NICU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住20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其中68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期间,本院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适当的药物及新生儿抚触相结合等治疗方法,较合理地解决了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问题,大大提高了早产儿存活率。笔者现对上述病例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NICU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共203例,其中出现喂养不耐受68例,男40例,女28例。无并发症的早产低体重儿21例,有并发症47例,其中有窒息史26例,肺透明膜病3例,肺炎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颅内出血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例(消化道畸形、死亡及7 d内自动出院者不列入分析范围)。入院时间均≤7 d。

  1.2 诊断标准: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标准[1]。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频繁呕吐,每天>3次;②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 d;③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量的1/3或24 h胃残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④腹胀(24 h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 ⑤胃内咖啡样物、大便潜血阳性;⑥第2周末喂入量<8 ml/(kg•次)[2]。

  1.3 方法

  1.3.1 一般治疗及护理:入院后给予保暖,有缺氧者给予氧疗,加强早产儿护理,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能量摄入按《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3]。胎龄≤32周,体重≤1 500 g,无吸吮或吸吮力差的早产儿采用间歇鼻胃管喂养;吸吮力好或胎龄>32周,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采用橡皮奶头吸吮。主要采用母乳喂养,若无母乳则采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

  1.3.2 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辅以部分静脉营养并采取下列治疗措施:①保持微量喂养并配合非营养性吸吮,从0.5~2 ml/(kg•次)开始,每隔6 h1次,维持2~3 d。尽量不禁食;②缓慢增加奶量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微量喂养能耐受后,可逐渐增加奶量及缩短喂奶时间,开始每24 h增加奶量一次,每次加奶1~2 ml为宜,每隔4 h喂奶一次,以后逐渐缩短喂奶时间为2 h喂奶1次。当10 ml/次奶能消化,加奶时间缩短为12 h一次。当每隔2 h喂一次、20 ml/次能耐受时可调整至每3 h一次,增加奶量可每次为5 ml,直至达足量肠内营养。但在每次喂奶前均应先从胃内回抽以了解胃排空情况,根据残奶决定是否要注入新鲜奶或注入量。胃残留量为上次喂奶量的 1/3,则将残奶再注入回胃内,再将奶量补至预计给予量。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的1/3以上,则应减量或暂停 1次;③若喂养过程中胃内出现咖啡样内容物,予1.4%碳酸氢钠洗胃后给予西米替丁5 mg/(kg•次),每隔8 h一次胃管注入治疗,禁食1~2次;④刺激排便:予开塞露10 ml/次,2次/d肛注,直至大便通畅;⑤适当的药物干预:多潘立酮0.3 mg/(kg•次),每隔8 h喂一次,于喂奶前30 min口服,共6~10 d,胃内有咖啡样内容物时,暂停此药;⑥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散0.5 g/次,每隔8 h一次,共7~10 d; ⑦新生儿抚触:在喂奶前30 min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对新生儿行抚触治疗,每天一次,直至治愈出院。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上述综合治疗。住院10~14 d出院25例,15~30 d出院38例,31~45 d出院5例,全部患儿均达到早产儿出院标准〔体重达2 kg,完全经口喂养,热量460~544 J/(kg•d),一般室温中生命征平稳〕。

  3 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早产儿良好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营养,而这又有赖于胃肠道消化吸收,黏膜屏障功能和动力的成熟和完善。肠内营养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提供重要支持。通常胎儿发育至胎龄24周才具有吸吮功能,胎龄28周时具备吸吮和吞咽能力,胎龄32~34周时才具备协调吸吮、吞咽和呼吸的能力[4]。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学会吸吮、吞咽以及进食与呼吸功能的协调是婴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开始喂养的初期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有报道其发生率达50%以上[5]。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在喂养中出现的临床问题,值得新生儿科工作者探索和总结。

  早产儿由于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功能不成熟。肠内营养除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及黏膜屏障功能的成熟与完善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受胃肠动力影响。胃肠动力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呕吐、胃内容物潴留、肠道转运时间延长等,因此对早产儿来说,胃肠动力是影响喂养的关键因素[5]。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可提高早产儿肠道营养的成功率,缩短由静脉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的时间。

  本研究中,我们根据早产儿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的特点,采用本文中的喂养方法,药物及新生儿特殊护理及结合部分静脉营养,较合理地解决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我们提倡早产儿尽早肠道喂养,对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患儿保持微量喂养,尽量不禁食,同时严密观察,认真记录出现的情况,针对腹胀、呕吐、胃潴留、排便困难等情况随时处理,积极预防感染。然而要保证早产儿正常的生长速度,单纯胃肠营养是不够的,而部分静脉营养可补充不足的营养,有助于过渡到全肠道营养,减少吸入性肺炎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还可避免全静脉营养的弊端,如肝肾功能损害等,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技术,结合部分静脉营养,保障早产儿营养全面均衡,是早产儿生后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基础及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

  [2] 汤小园,王有成,黄艾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94.

  [3] 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8):692.

  [4] Cmmare CE,Tappenden KA.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 intestine:Implications for nutrition support[J].Nutr Clin Pract,2007,22(2):159.

  [5] 廉伟林.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