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3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康涛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收治的4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并与同期非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小儿支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症状;与同期非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比较,止咳时间长,X线吸收时间长,病程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病情重,肺部体征重,肺外症状多见,疗程长,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
肺炎支原体是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尤其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导致的肺炎逐年增多,导致的肺外并发症也渐增多。支原体主要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以肺炎为主,但是由于肺部体征较轻,常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为探讨其发病规律、临床诊疗特点,总结我院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4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为治疗组,病例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7岁,平均(4.27±0.97)岁。以同期收治的40例非支原体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岁,平均(5.42±1.09)岁。两组男女比例,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辅查检查:给予肺炎支原体抗原(MP-IgM)抗体测定,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肝功能、心肌酶谱检测,摄X线胸片。
1.2.2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在明确诊断后,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1次/d,3~4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解热、镇咳、平喘、雾化吸人等对症处理;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如果出现高热中毒,气喘、胸水及神经症状者给予皮质激素。②对照组:给予青霉素及头孢霉素静脉滴注;同时给予解热、镇咳、平喘、雾化吸人等对症处理;给予营养支持。
1.3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治疗组主要临床特点:①肺部症状及体征:起病均较缓慢,病程1~4周。发热21例(43.75%),咳嗽48例(100%),多表现为早期单声咳,后转为阵发性咳嗽、痉挛性咳嗽。咯痰46例(95.83%),咯白色黏痰及白色泡沫痰36例(75%),干咳7例(14.58%),黄色脓痰3例(6.25%);气喘4例(8.33%),气促7例(14.58%);胸痛2例(4.17%);肺部有啰音39例(81.25%)。②肺外表现:心率增快9例(18.75%),肝大3例(6.25%);蛋白尿2例(4.17%),关节痛5例(9%),淋巴结肿大10例(20.83%),鼻衄1例(2.08%)。③X线表现:双肺纹理增粗3例(6.25%),肺门影增大9例(18.75%),下肺斑片或点状影32例(66.67%)。④实验室检查:MP-IgM抗体阳性33例(68.75%),白细胞增高19例(39.58%),血沉升高28例(58.33%),C-反应蛋白阳性16例(33.33%),肝功能异常4例(8.33),心肌酶谱异常11例(22.92%)。
2.2 治疗效果:两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1,经过治疗后,全部患儿治愈。退热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停止、X线转为正常时间及病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情况比较(x±s,d)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性反应,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可侵犯上下呼吸道[2]。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超过滤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3],且主要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为主,近年来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考虑原因可能为:①支原体感染年龄逐渐前移;②病原体不断变异进化,肺炎支原体致病能力变强;③检测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视程度及诊断意识不断的提高,发现率升高;④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日趋完善,年长儿不好发。
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多与免疫学有关,支原体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的改变,从而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导致炎性介质、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水解酶及溶酶体酶等自身免疫攻击,出现肺及肺外器官的损害,出现临床症状。此外支原体引起血清补体激活,导致发生连锁反应,通过传统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形成攻膜复合物,产生强大的溶细胞作用,造成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后,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导致白细胞侵入病变组织,细胞释放溶酶体,损害组织。因此,支原体肺炎导致肺部及其他肺外多系统症状[4]。本次研究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表现率分别为43.75%、100%;除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肺为表现率高,主要为心率增快18.75%,肝大6.25%,蛋白尿4.17%,关节痛9%,淋巴结肿大20.83%,鼻衄2.08%。
由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尤其当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病情复杂,易造成误诊。因此,当小儿肺炎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时,就要想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立即给予相应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方法主要包括支原体分离培养、血冷凝集实验及特异性抗体测定等。分离培养所需时间长、难度大、阳性率低等,不能广泛用于常规检查;血冷凝集实验是一种传统方法;支原体特异性抗体(MP-IgM)测定相对于分离培养及血冷凝集实验具有敏感性好、特异性强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感染早期便能检测出MP-IgM[5],本次研究中治疗组MP-IgM阳性率68.75%,阳性率较高。
治疗上,目前观点认为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支原体由于缺乏细胞壁,作用于细胞壁的青霉素、先锋霉素治疗效果欠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抑制支原体蛋白的合成,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强,效果多较好。阿奇霉素具有持续的组织药物浓度,在肺组织中浓度高、释放缓慢、半衰期长,对肝脏毒性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支原体感染是由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共同所致,故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炎性反应的作用,当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喘息、严重并发症时,应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儿给于阿奇霉素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疗效显著。但是支原体肺炎与非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比较,具有止咳时间长,X线吸收时间长,病程长等特点,因此,治疗上一定要足疗程,较细菌及病毒性肺炎治疗时间适当延长。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8.
[2] 叶建兰,薛坤蓉,陈淑英.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4):378.
[3] 徐桂芳,费德琼,李 敏.儿童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618.
[4] 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
[5] 庞菊川,谈意隽,刘 瑛,等.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2):756.
[6] 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