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1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31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雷雯,王卉,韩冬梅,雷鸣 作者单位: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宁夏 西吉 756200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思路 。方法 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呕吐,59%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后、41%出现在急性胃肠道感染后,全部患儿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与其他引起腹痛的病相鉴别后方可诊断。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易误诊误治。本文收集了2005年7月-2008年7月在西吉县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1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男66例,女44例;年龄18个月-3岁39例(35%),3-7岁66例(60%),7-12岁6例(5%);春季发病44例(40 %),夏季发病14例(13 %),秋季发病9例(8 %),冬季发病43例(39%)。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110例患儿中有65例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59%);45例出现在急性胃肠道感染后(41%),均于1-2d后出现腹痛。单纯性腹痛22例(20 %),持续性腹痛25例(23%),阵发性腹痛85例(77%),腹痛性质不固定,隐痛或痉挛痛,每次持续3-10 min,发作3-10余次不等,两次腹痛间隙患儿表现良好。大多数随体温的上升和下降,腹痛呈加重和减轻。全腹压痛者11例(10 %),脐周和(或)右下腹压痛99例(90 %),其中:20例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无腹肌紧张(18 %);11例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10 %); 6例外科会诊排除阑尾炎(5 %);5例不能排除(5 %)。腹部扪及结节样包块12例(11 %),均无固定压痛,诊断性腹穿16例,5例抽到少许淡黄色液体,镜检见少许WBC ,未见脓细胞。 110例中88例体温升高(80 %),体温波动于37.8-39.5 ℃之间,为不规则热,平均38. 5℃,高于40℃者3例(3 %)。呕吐86例(78%),便秘11例(78%),扁挑体肿大17例(15 %),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11 %)。病程最短1d,最长10d,平均3d。
2.2 实验室检查:110例中血常规WBC均在(7-18)×109/L,其中:以中性类细胞升高为主51例(46%),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59例(54%);66例大便常规检查均正常(60%);8例WBC+- + + + / HP(7%),6例RBC+/HP(5%),1例脂肪滴+/HP(2%);40例行胸片检查(5%),12例提示支气管炎(11%);全部患儿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1例患者合并肠间隙及盆腔积液,液性暗区<20mm(10%)。
2.3 治疗与转归:由于该类病人多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口服药物治疗不易被接受,多采取静脉输液治疗,予抗炎、解痉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病例均于入院12-48h后体温下降,腹痛减轻,临床症状缓解。其中31例于1周后复查腹部B超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治疗效果好。110例患儿经住院治疗3-10d内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在7岁以下小儿好发,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时并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分布丰富,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致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1]。本病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由于病毒或细菌经血传播散到富含淋巴管网的回肠末段,再回流到该部位系膜淋巴结所致,而在胃肠道感染后,由于回盲瓣的作用,胃肠道内细菌、毒素滞留于回肠末段被吸收到系膜淋巴结而发病 [2]。腹痛范围、性质及压痛部位不一,少有腹膜刺激征,有时可扪到腹部结节样包块,但腹部无固定压痛点为其特点。右下腹痛为最常见,压痛点可随患儿体位改变而变化,腹痛位置不固定[3]。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右侧腹腔探及多发淋巴结肿大。此外,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尚需除外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2] 张振湘.淋巴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88.
[3] 任跃,李光乾,陈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疗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