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200例
发表时间:2011-09-16 浏览次数:399次
作者:晏晓梅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县中心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患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感染状况及多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分析,患儿入院后即采大便标本作轮状病毒抗体测定,并作大便培养检查,同时检测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常规,尿常规及尿微球蛋白及心电图。结果 20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尿常规检查异常、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以及神经系统受损等问题。结论 临床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时,注意肠外脏器功能的检测,及时发现肠外脏器损害并早期给予治疗,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腹泻 脏器损害
轮状病毒是秋冬季节造成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蛋花汤样或水样便,易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近年来发现轮状病毒不仅引起肠道感染,而且可以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以呼吸、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害为多见[1]。目前以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肝、肺、脑脊液、口腔分泌物中,证实有轮状病毒的存在,采用RTPCR技术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液中也检测到轮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了轮状病毒血症的存在[2],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肠道通透性强,成为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对我院20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感染状况及多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200例腹泻患儿,男125例,女75例;年龄25 d~12岁,<6个月32例,6个月~1岁42例,1~3岁75例,3~6岁51例。所有患儿均因腹泻前来就诊,采集新鲜大便做轮状病毒抗体测定,结果为阳性。患儿患病前无其它基础疾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肝脏疾病、肌肉疾病及肾脏疾病等。腹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患儿入院时均为稀水样或蛋花样大便,无粘液脓血,伴有呕吐、发热及咳嗽等症状。大便常规WBC<3个/HP,或少许脂肪球,无红细胞及脓细胞。腹泻时间为2~8 d,最长者11 d;合并轻度脱水118例,中度脱水69例,重度脱水13例;酸中毒27例。发热186例,体温>39.0℃ 97例,最高达42℃。呕吐183例;腹泻次数<10次/d 132例,10次/d<腹泻次数<20次/d 43例,腹泻次数>20 次/d 25例。腹胀73例。139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肺部口罗音43例。以上症状可在腹泻前、后或同时出现。精神萎糜74例,嗜睡24例。出现典型早搏7例,心音低钝10例,心力衰竭7例。
1.3 实验室检查 患儿入院后即采大便标本作轮状病毒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一步法检测,并作大便培养检查,同时检测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常规,尿常规及尿微球蛋白及心电图。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Be、抗Bc、抗HAVIgM、抗HCVIgG、抗HDVIgM 及IgG、抗HEV均采用ELISA技术检测,试剂均由卫生部认可的合格试剂,按各自说明书操作。肝脏损害判断标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0 U/L。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电解质152例正常,低钾16例,高钾6例,低钠11例,高钠6例,低钙5例,低镁4例。代谢性酸中毒27例。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162例。呼吸系统症状较消化系统症状早出现1~2 d。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2例,支气管炎23例,肺炎13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36例,肌酸激酶升高88例,肌酸激酶同功酶升高48例;心电图异常68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8例,T波改变8例,室性早博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同时异常39例。200例均检测尿常规,异常67例;尿蛋白(+)41例,(++)9例,红细胞(+)12例,同时有蛋白尿及红细胞16例;而肌酐、尿素氮异常5例。肝功能异常59例,其中ALT为45~126 U/L,平均值为(80±33)U/L;未发现黄疸患儿;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均阴性。200例中出现烦燥不安57例,萎靡不振146例,出现热性惊厥7例,单纯惊厥15例,多发生在病程3 d内,大部分抽搐后一般情况尚可,神志无改变,其中5例反复抽搐,昏迷、颈项强直。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7例,其中病毒性脑炎5例。腹部X线平片发现不全性肠梗阻36例。
2.2 治疗结果 常规抗病毒,胃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及饮食调整等,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对合并其它系统损害者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适当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控制惊厥,保护心肝肾,脑细胞等。200例患儿死亡3例。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双链RNA病毒,属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可引起人和许多动物的急性胃肠炎。Flewett根据病毒粒子与车轮相似的特点,提出轮状病毒这一名称,1973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轮状病毒,并且确定内布拉斯加犊牛腹泻轮状病毒为标准毒株[3]。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好发于秋冬季节的肠道疾病,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贫困落后地区病死率高达50%,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目前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病死率下降,但轮状病毒本身的变异,导致毒力增加,加上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是发病和导致逐年增加的肠道外多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多器官损害表现为心肌受损、心力衰竭,心电图和心肌酶异常,心肌酶指数高达数千;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损,如惊厥、抽搐,类似病脑的表现;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合并肺炎、呼吸衰竭。并以2个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最高,死亡病例基本都涉及上述多系统损害。本研究中严重患儿多来自于农村边远山区,基础体质差,合并营养不良。发病多为Ⅱ度以上脱水或循环衰竭,人工喂养多见,起病急骤,部分患儿入院时吐泻症状改善而以多器官受损为突出表现,而且合并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本组轮状病毒感染腹泻的肠外损害中,主要表现有呼吸系统发生、心肌损害。心肌损伤主要表现为心肌的升高及心电图的改变,甚至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多数患儿心肌酶谱一般随肠炎的好转,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而心电图改变恢复较慢。患儿腹泻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甚至米汤样便,易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粪便常规可见脂肪球外,一般情况下无白细胞和红细胞。200例患儿中有7例最严重者均合并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肾功能受损、肺部感染、心肌酶指数高达数千、心力衰竭、昏迷、抽搐,其中3例抢救无效死亡。故临床针对该类患儿可以作出轮状病毒感染综合征的诊断。临床治疗多考虑使用干扰素、免疫球蛋白、黄芪、微生态药物[4]。建议提倡母乳喂养,保证充足的日照,加强轮状病毒减毒疫苗的预防接种,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感染腹泻的发病率。对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若发现心肌酶谱明显增高,或虽无心肌酶谱增高,但有心音低钝、心脏扩大、节律异常及肝脏进行性肿大等临床体征者,应给予心功能监护,在治疗上可按病毒性心肌炎处理。所以临床医生在冶疗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时,应密切关注心、肝等肠外脏器功能的检测。及时发现肠外脏器损害并早期给予治疗,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彭桂兰.轮状病毒感染肠外表现的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57.
2 赵锦铭,程红,严岚,等.小儿急性感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1,15:5560.
3 徐璐,黄小波.A组轮状病毒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729732.
4 张振洪,姚英民.轮状病毒胃肠道外脏器损伤及防治策略.中国急救医学,2002,5: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