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新生儿ABO溶血30例的血清心肌酶学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11  浏览次数:462次

  作者:刘博  作者单位: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探讨ABO溶血的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ABO溶血患儿为试验组,30例同龄足月儿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儿入院前后血清心肌酶的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清心肌酶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血清胆红素的降低,血清心肌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BO溶血可出现心肌损害,但心肌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提示在对ABO溶血综合治疗的同时,注意保护心肌。

  【关键词】 新生儿,ABO溶血,心肌酶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型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病例出现贫血,间接胆红素(UCB)升高,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对间接胆红素造成的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研究很多,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溶血的急性期,绝大多数患儿出现哭闹不安、心音低钝、心率减慢,末梢循环障碍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本文前瞻性地研究ABO溶血的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改变,作为新生儿溶血病的辅助诊治指标,对判断病情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30例均为我院近3年来诊断为ABO溶血的足月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指标,所有病例均给予输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光疗及加用药物退黄,同时静滴能量合剂及果糖保护心肌治疗。

  对照组为同龄足月新生儿30例,Apgar评分正常,因吞咽综合征和轻度肺炎入院,其中男16例,女14例,均为入院1~3天之内,UCB值小于206.5 μmol/L,对照组在对病因治疗的同时,静滴能量合剂,保护心脏。

  两组的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围产期可导致心肌酶增高的因素。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生后3~6天采静脉血3 ml送检,并对30例黄疸组患儿在恢复期(即经皮胆红素值正常)采静脉血送检,标本均无溶血,所有标本均用同一台美国泰尔康公司生产的RA-X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UC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ABO溶血的急性期UCB、CK、CK-MB、LDH、AST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血清胆红素的降低,血清心肌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国内刘海燕等[1]在对80例早发型黄疸的患儿研究发现其心肌酶明显升高,且与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性。

  本研究提示在新生儿溶血的急性期,LDH、AST、CK及CK-MB活性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ABO溶血可能对心肌细胞有一定的损害,考虑其原因可能有4个:(1)ABO溶血的血清胆 表1 两组的心肌酶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红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是一种毒性物质,可导致大脑不可逆的损害,有研究显示胆红素在这一定浓度和温度下可引起红细胞膜的损害,溶血时UCB可能透过心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了细胞的代谢功能,引起血清酶学的改变。(2)ABO溶血时,致酶的红细胞携带氧的功能降低,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ATP合成减少,造成心肌缺氧性损害。(3)ABO溶血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所产生的抗原复合均可直接损害了心肌细胞,造成了心肌酶学的改变。(4)高浓度的脂溶性胆红素在血液循环中引起血液浓度增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因其心脏细胞膜缺氧性损伤。

  本研究发现随着临床治疗后血清胆红素的降低,ABO溶血恢复期心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随着病情好转,血清间接胆红素的降低,心肌细胞的修复,酶活性则相应趋于正常,表明在ABO溶血时心肌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提示在对ABO溶血综合治疗的同时,注意保护心肌。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