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2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4 浏览次数:477次
作者:蔡建敏,方 敏,甘红红 作者单位:上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儿科
【关键词】 川崎病,诊断,治疗
川崎病(KD)是小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潜在的危险是冠状动脉病损,严重者可危及儿童生命。现对我院2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对KD的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1例系我科1997年7月~2007年6月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典型KD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有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至少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KD。(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皮疹;(3)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4)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完全性KD诊断标准:发热超过5天,以上5项临床表现不足4项者。冠状动脉病变(CAL)诊断标准:(1)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3岁冠脉≥2.5 mm,~9岁冠脉≥3.0 mm,14岁冠脉≥3.5 mm;(2)冠脉瘤(CAA)冠状动脉内径为4~7 mm。
1.3 实验室参考诊断指标 急性期C-反应蛋白>30 mg/L,血沉>40 mm/h。
1.4 治疗 在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 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后3~5天给予3~5 mg/(kg·d),维持口服。有17例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其中13例接受单次1~2 g/kg,4例接受250~400 mg/(kg·d),共3~5天。除1例患儿接受时间是在发热的第16天外,其他全部患儿均在发热10天之内使用,平均用药时间在7.82天。另有2例加用了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d),分别用了1天和4天。9例加用潘生丁3~5 mg/(kg·d),分2~3次口服。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 男16例,女5例。男女比例
为3.2∶1。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38岁,1岁以内3人(14.3%),均为男性。
2.2 发病时间 5~8月份较多,共13例(61.9%),1~3月份最少为0例。
2.3 临床特征 全部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 ℃~40 ℃,病程中体温均超过39 ℃。皮疹16例(76.1%),平均出现时间2.56天;眼球结合膜充血10例(47.6%),平均出现3.60天;口唇潮红皲裂19例(90.4%),平均出现时间4.52天;颈部淋巴结肿6例(28.6%),平均出现时间5.67天;肛周脱皮14例(66.7%),平均出现时间6.75天;指趾端脱皮16例(76.1%),平均出现时间10.53天。
2.4 实验室检查 WBC检测21例,>12×109 19例(90.5%);ESR检测20例,20~40 mm/h 8例(40.0%),≥40 mm/h 10例(50.0%);CRP检测18例,5~30 mg/L 7例(38.9%),≥30 mg/L 7例(38.9%);PLT(1周内)检测20例,>300×109/L 14例(70.0%),(2周后)检测10例,>450×109/L 10例(100%);HCT检测21例,≤0.35 13例(61.9%);Hb检测21例,≤10.0 g 5例(23.8%);Ig检测8例,单项或多项指标增高7例(87.5%);肝功能检测12例,ALT增高和(或)白球比例下降8例(66.7%);蛋白电泳检测3例,单项或多项指标增高3例(100%);MP-IgM检测4例,阳性3例(75.0%);尿常规检测19例,WBC>10个/HP 1例(5.3%)。
2.5 超声检查 在确诊前20例做了心脏扇超检查,其中6例有冠状动脉受损,占28.6%,5例扩张,1例瘤样扩张。其中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2例,单独左冠状动脉扩张3例,单独右冠状动脉扩张1例。在病程中复查心脏扇超8例,其中有2例虽然冠状动脉内径未超过诊断标准,但冠状动脉内径较前增宽0.5 mm。
2.6 确诊及住院时间 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14天,平均为4.92天。从发热到确诊时间为3~16天,平均为7.7天,其中10天内确诊达85.7%。入院后确诊时间为1~8天,平均3.85天。住院时间为2~30天,平均住院时间13.52天。
3 讨论
KD多见于婴儿及5岁以下年幼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及黏膜损伤和淋巴结肿大,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多见于春夏季。本组资料显示,男多于女,平均发病年龄为3.38岁,发病月份以5~8月份较多,符合KD的一般发病规律。
KD 6项主要临床表现在一个患儿并非同时出现,有些表现是一过性的,来就诊时可能有部分表现,在治疗观察中又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有些可不出现,肛周脱皮为KD特征性表现之一。KD分典型KD和不完全性KD,不完全性KD是指整个病程中有些症状不出现。国内有资料显示不完全性KD占17.8%。分析本组资料显示,除发热为最早及基本诊断条件,其他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出现顺序和出现频率。皮疹、双眼球结合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淋巴结肿大、肛周脱屑出现较早,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在判断上有一定的差异,而指趾端脱皮出现较晚,一般在病程10天以后出现,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口唇充血皲裂、皮疹、肛周脱皮、指趾端脱皮出现频率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有资料表明双眼球结合膜充血出现频率可达64.9%以上,本组资料显示为47.6%,可能因此症状为一过性的,且出现较早,部分患儿在来院就诊时症状已消失,未能观察到。本组资料显示不完全KD占42.9%,比例较高,可能与病例较少、部分患儿来院就诊较晚及出院后随访不够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尽管KD一些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无特异性,但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典型KD和不完全性KD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基本上是相同的,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当不完全具备KD主要临床表现时,实验室的某些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病程7天后血小板>450×109/L、血浆白蛋白≤30 g/L、红细胞压积(HCT)≤0.35、贫血、血常规WBC>12×109/L、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尿白细胞>10个/H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析本组资料显示,白细胞升高较多占90.5%,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比例较高,分别占90.0%和77.8%,其中血沉≥40 mm/h占55.6%,C-反应蛋白≥30 mg/L占50%,1周内血小板升高超过正常值达70%,而2周后PLT>450×109/L为100%,HCT异常率达61.9%。在本组资料中,Ig异常以IgA增高为多,蛋白电泳异常以α2球蛋白增高为主,由于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有报道KD冠状动脉改变常在病后6~8周内发生,也有报道显示KD发病后1年内仍有明显的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导致CAL的发生。本组资料显示,6例CAL患儿分别发生在病程的第5~24天,提示早期心脏扇超检查很有必要。有8例患儿在急性期后接受心脏扇超随访,其中有2例虽然冠状动脉内径未超过诊断标准,但冠状动脉内径较前增宽≥0.5 mm,是否存在冠状受损有待于进一步随访和探讨。
KD为全身血管炎,可累及各系统,除冠状动脉病变外,还可有其他并发症。本组资料中的并发症有肺炎2例,肝肿大、胆囊增大、胆囊结石各1例。提示在观察病情时要引起注意。
目前已公认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可以预防CAL的发生,但仍有10%左右的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本组6例患儿有4例是在接受IVIG之前已有CAL,另有2例是在接受IVIG之后发生的,而且是在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发生的。早期的资料分析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CAL的形成,新近有报道认为,IVIG+阿司匹林+皮质激素治疗KD在CAL的发生率上没有区别,但退热时间及临床症状迅速消退,因此,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近年来,有关KD病因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KD的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感染、遗传易感以及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本组资料中4例患儿做了MP-IgM检查,有3例阳性,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川崎病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伟,李秋,赵晓东,等.9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24-328.
2 杜军保.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21-323.
3 桂永浩.川崎病临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81-882.
4 张乾忠.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72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