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解剖学基础和穿刺体会
发表时间:2011-05-16 浏览次数:439次
作者:胡秋霜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摘要】 目的: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观察小儿头皮静脉的位置以及手感。结果:小儿头皮静脉位置是固定的,但有差异。结论: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穿刺技术、充分的医患沟通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重症脱水;肥胖儿;头皮静脉穿刺
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看不清,特别重症脱水婴儿穿刺回血不好,以至头皮静脉穿刺多次失败等棘手问题,现结合多年的实践,谈几点穿刺体会。
1 小儿头皮静脉解剖学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经常选用的血管有额静脉、眶上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1]。通过我们对30例小儿尸体头部进行解剖和观察,这些静脉血管位置基本固定,但都较细小,且塌陷。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过的皮肤用手触摸时有“沟痕”感[2],对于头皮静脉看不清,血管不充盈的患儿,只有根据静脉的解剖学特点确定穿刺部位。常用头皮静脉的位置、特征如下。
1.1 额静脉 额静脉位于冠状缝处,在额骨正中和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此静脉粗而直,穿刺成功率高。
1.2 眶上静脉 眶上静脉在额结节的表面向内毗方向用手纵向触摸有“沟痕”感。此静脉细而直。
1.3 颞浅静脉 颞浅静脉在颧弓根后上方向上触摸有“沟痕”感。此处皮肤较松弛,而且正处在颞窝处,穿刺时应注意绷紧皮肤。
1.4 耳后静脉 耳后静脉在耳廓后方用手触摸有“沟痕”感,它与同名动脉伴行。由于小儿动脉血管比较表浅,因此,工作中一定要判断准确再行穿刺,以免刺错血管。
2 穿刺体会
2.1 术前准备 输液前首先护理人员要准备好用物,输液器内空气要排尽;其次要有耐心,多给患儿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
2.2 选择静脉 熟悉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分清静脉和动脉,辨别静脉的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
2.3 头皮针选择 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对重症脱水患儿穿刺时,针头不宜太小,5号或5.5号为宜。因患儿脱水严重,致血粘度增高,回血慢,针头小容易堵塞,也会造成穿刺失败。
2.4 穿刺法 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以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15°,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掌握穿刺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当,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针不畅,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
2.5 穿刺完毕后的固定也是个关键环节 要求尽量减少针柄上下、左右摆动,以免针头滑出或刺穿血管,造成失败。
3 注意事项
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较慢或不回血时,可于进血管后捏一下头皮针导管即可见回血或穿刺前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开输液器调节开关局部无肿胀即可固定。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常显示不清,进针深浅不易掌握,应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部位及走向。如:额骨正中和沿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耳屏前方,颧弓根再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颞前静脉;在耳廓后方,即耳后静脉。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0°~15°角进针,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若不见回血,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检查有无回血。
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时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静脉血管会有一次短暂的充盈过程,抓住这一时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总之,要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 首先要熟悉小儿头皮静脉的特点、位置和走向,特别注意肥胖儿和中度脱水儿的血管特征;其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穿刺技术,同时还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征得他们的信任和积极配合等,如此,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程田志.小儿局部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75277.
[2] 石敏,吕安安,朱继民.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98.
[3] 陈飞飞,黄美珠.头皮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及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