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43 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7 浏览次数:670次
作者:王莹,李光林 作者单位: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珠海 519000
【关键词】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内科疾病,发病率为孕妇的1%~2%[1],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可给孕妇及胎儿带来危险性,因此,积极防治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2003年—2008年收治住院的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43 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 例患者均为初产妇,年龄19~31 岁,发病孕周期8~24周,其中孕早期6 例,占14%,孕中期37 例,占86%,病程1~7 d,孕前有尿路感染史者5 例,有泌尿系结石者8 例,均无合并糖尿病、结核病史。
1.2 临床表现
43 例患者均有高热、腰痛及肾区叩痛(单侧15 例,双侧28 例),并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未尽感,部分伴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头痛。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5~22×109/L 40 例,中性粒细胞0.78~0.92 42 例。尿常规:白细胞(~)38 例。尿沉渣镜检:白细胞10~20个/HP,亚硝酸盐(+)40 例。入院B超检查肾盂积水35 例(右侧29 例,双侧6 例)。清洁中段尿培养:6 例因入院前在外院用过药,尿培养阴性,余37 例尿培养,25 例杆菌菌落数≥107/L,占68%,12 例球菌菌落数>200/mL,占32%。
1.4 治疗
43 例在留尿标本送细菌培养与药敏后立即抗菌药物治疗,均使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总量每日分两次静脉滴注,并予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嘱多饮水、勤排尿,嘱患者左侧卧位,发热时予积极退热,低流量吸氧。
2 结 果
34 例24~72 h体温下降,2~3 d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症状完全缓解,9 例3 d后体温下降不明显,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奥硝唑)治疗1~2 d体温下降,1周后症状缓解。出院后继续予头孢三代抗生素口服,完善抗感染疗程,出院后1周随诊,多次复查尿常规、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定期产检。
3 讨 论
3.1 发病诱因
妊娠期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使输尿管、肾盂、肾盏及膀胱的肌层增生、肥厚,平滑肌松弛,蠕动减弱,加之妊娠中期子宫增大和右旋压迫输尿管,尤其是右侧输尿管,造成尿路迂曲扩张、蠕动减慢、尿道不畅、尿路瘀滞等尿路感染的诱因[1],为细菌在膀胱繁殖创造条件,是重要的发病因素,本组中期妊娠发病者占86%,亦支持这一观点。另一因素是妊娠期呕吐、偏食等使孕妇体质较差,对疾病抵抗力差。孕期尿液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较未孕时增多,有利于细菌生长[2]。故妊娠期易发生急性肾盂肾炎。
3.2 病史采集
主要症状有发热、腰痛、肾区叩痛,但应注意,妊娠期妇女因子宫增大常常会有尿频、尿急症状,患者对此现象不重视,甚至为了减少排尿而少饮水,从而延误早期尿路感染的治疗。临床医生也应避免忽视排尿不适症状带来的漏诊。有的患者以发热、恶心、呕吐为主诉,应详细了解排尿不适及腰部酸痛症状,双肾区叩诊相当重要。
3.3 治疗
90%的患轻度肾盂肾炎的妊娠妇女可经肠道外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应在2~24 h的观察下进行,并继以口服抗生素治疗。妊娠期抗生素的选择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很多抗生素对胎儿造成明显影响,如喹诺酮类、氨基甙类、磺胺类等,均为孕妇禁用药物。产ESBLs对氨苄青霉素100%耐药,非产酶株耐药率也达到80%以上。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选用氨苄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第三代头孢抗生系,如头孢他定、头孢他唑、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对抗作用,且在美国药品及食品管理局的药物对胎儿的危险度分类等级中属B类,妊娠期使用较安全,非产ESBLs菌敏感率可达70%~80%,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急性肾盂肾炎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2周,临床症状好转,腰部叩击痛消失即改为口服抗生素,总疗程2~4周。治疗期间予充足补液,保证尿量每日2 000 mL以上;积极处理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间断低流量吸氧,以减少高热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并定期监测胎心及产科会诊了解胎儿情况。
3.4 预防
注意会阴清洁卫生,多饮水、勤排尿,孕妇卧床时宜经常改变体位,以左侧卧位为主,以减少对输尿管的压迫,改善尿液速度,从而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积极治疗外阴、阴道炎,对无症状性菌尿患者应及时做中段尿培养,及时确诊,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
[2]盖铭英.妊娠合并泌尿系感染[J].中级医刊,1996,31(3):134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