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心理情绪与行为障碍临床分析与防治

发表时间:2010-12-01  浏览次数:372次

  作者:朱 云 作者单位:024000 内蒙古赤峰,赤峰市第二医院儿科

  【关键词】 儿童;心理;行为;分析;防治

  儿童心理情绪与行为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心理行为情绪异常或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各异,病因复杂,至今全国尚无完全统一的临床标准。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近3年儿科门诊总就诊人数25960例次,因情绪行为障碍者就诊338例,占门诊总数的1.3%。现就338例次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防治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38例患儿年龄在2~14岁,以6~12岁最多,176例(占52%),3~5岁108例(占32%),≥13岁37例(占11%),<3岁17例(占5%)。男227例,女111例,男女之比2︰1。

  1.2 临床表现 (1)多动性:表现为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东张西望、做事有始无终、扰乱别人、对有兴趣的电视节目也不能安静看完、忙碌不停、学习成绩不好等。(2)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或肢体某一点的麻木或疼痛。这些儿童年龄多在6岁以上,主诉头痛或肢体麻痛等,部位不固定、突发突止。体格检查正常,头颅CT、脑电图、肌电图正常,并除外五官科疾患。有的患儿还表现为强烈的焦虑、恐惧、害怕、失眠等,这类患儿多数能从家长或老师中追问出近日有不遂心意的事情发生,如向家长提出某些要求没能达到,或者被老师及家长批评后出现症状。(3)顽固性习惯:表现为有意无意地吸吮手指、嘴唇,啃咬手指甲,这类儿童多以6岁以下多见,这也可以称之为难以改掉的坏习惯。(4)行为品行障碍:表现为厌学、逃学、爱说谎话,有的还表现为攻击行为,当他的欲望达不到满足时,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打人骂人、强抢别人东西的行为。

  2 致病因素

  2.1 家庭因素 家庭人员的和睦,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健康。有些家长经常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其他儿童,儿童心理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关。

  2.2 环境因素 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枯燥单调的校园生活以及社会快速变革中的各种压力和诱惑给儿童带来的紧张因素均可成为致病因素。如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及寄宿制小学的增多,父母与孩子交流、沟通少,对孩子心理情绪关心不够,致使有些儿童出现情绪及行为障碍。同时儿童模仿能力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一些暴力影视片、暴力电子游戏也加重了儿童的攻击行为,所以儿童心理情绪及行为障碍的发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2.3 遗传因素 有些儿童遇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焦虑等,家长本身也有同样的表现。如父母为焦虑症患者,患儿的焦虑可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家族中的高发病率及双生子高同病率都提示焦虑、恐惧、厌学等情绪障碍与遗传有关[1]。

  3 治疗方法

  在接诊病人时当考虑到有心理情绪及行为障碍时,首先要做全面的身体检查,以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确诊后进行规范治疗。以暗示及行为指导治疗为主,多采用家庭治疗和支持治疗,同时必须对患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心理行为及暗示方法进行指导。在家长和医生的紧密配合下,大部分患儿治疗后症状转轻而逐渐消失。对重症患儿可给予抗焦虑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强调剂量与疗程的个体化,避免联合用药,注意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

  4 讨论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全世界的医学卫生界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息息相关。儿科医生不但要防止孩子们躯体上的疾病,还应解决他们的心理行为的障碍问题。近年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国内各家报道均超过10%,而本院儿科门诊该病就诊人次占儿科总门诊人次的1.3%,远低于10%的比例,有很大部分有心理行为障碍儿童未得到正确的诊治,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对此病不认识而不就诊;其次是与儿科医生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认识不足有关。儿童年龄虽小,各种心理情绪及行为障碍并不少见,这就要求儿科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儿童的心理卫生及精神医学知识的宣教和普及,及早对各种心理行为、情绪障碍者进行干预指导治疗,使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建明.儿童情绪障碍.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1):1000-100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